若一名医生说自己看病从不需要仪器,仅凭三根手指则可“神通”一切,你或许认为这是遇见骗子了!

而事实上,山东真的有这样一位老中医,90多岁高龄依然坚持出诊。最难得的是,几十年以来挂号费只要27元。

那么,他究竟是谁呢?

他的医术又为何如此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三指神通,世所罕见

一天,一位因极度贫血导致病容枯槁的患者找上门求医。这位患者已在全国各大医院求诊过,却无一能将疾病治愈,看着只能拭目以待了。

就在她绝望之际,朋友提到了张志远国医的大名,她毫不犹豫地来到张志远门下求医。

张志远只是三指把脉诊断,便断定了这位患者贫血的根源,随后开具了三剂中药,加起来不过几十元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患者服用后竟然病症全消,第二年就恢复了健康红润的面庞。

随后,她带着锦旗亲自前来向张志远国医道谢,而张志远只是笑着说道:“这都是一个医者应尽的本分。”

在中医界,张志远国医被公认为“三指神医”。他那独特的诊断手法令人叹为观止,简直是出神入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远只需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根手指,轻轻按在患者的脉搏上,便能洞悉其体内气血运行的盈亏情形。

脉象的变化无声胜有声,为他娓娓道来疾病的来龙去脉。

凭借脉象强弱的变化,结合患者的面色、舌质等征兆,他能准确判断出体质的阴阳消长、脏腑的气血状态,以及病邪的盛衰程度,从而对症开出准确的治疗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无需依赖任何现代化诊断设备,张志远只靠三指就能摸清病人的病情。

许多患了顽疾的人,历经各地名医、耗费重金而毫无起色,却在张志远这里药到病除,死里逃生。

他的三指神通无疑令众人叹为观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德高尚,行医70载

在张志远那里,不分贵贱贫富,只要是病患就视如己出,用毕生所学去拯救他们。

正因为怀揣这份救死扶伤的赤子之心,所以张志远才会这样被后世所怀念和尊崇。

在他从医70载,为中华医药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不仅亲自看诊救死扶伤,更是将自己毕生所学无私传授,桃李满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执教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有专家教授为听他的课把教室门都堵住了,座无虚席。

而张志远给学生们上课从来不枯燥乏味,通过生动有趣地讲述,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汲取知识。

医德为怀是张志远从医的根本。

哪怕在他已成就非凡的晚年,他依旧如一个平凡的医者那样,以病人为先、一切为了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行医一途声名显赫,张志远却从未涨过27元的挂号费,生怕贫苦百姓看不起病。

有人让他涨一涨价钱,张志远却斥之不顾:“当医生是给人看病的,一直涨价,老百姓怎么看得起病?”

在张志远眼里,医者最应该做到的就是给病患开对药而非贵药,让每一个病患都能受益。

在行医70载、医德高尚的同时,张志远也从未放下过自己的学习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易学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被无数学者誉为“活辞典”。

他也曾任教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培养出了无数医学界的顶尖人才,成为他们的“恩师”“益友”。

更为人称道的是,张志远自少年时就养成了手写读书卡片和笔记的习惯。

他一生中写下了十万多张读书卡片、两千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亲手留下了几百斤的手稿,并发表了400多篇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对于后世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都是宝贵无比的财富遗产。

面对桑榆暮暮的功名利禄,张志远从来没有半分的留恋。

别人家富丽堂皇,他的家除了书籍就只有简单的家具,一切都是那样的简朴质素。

2017年11月7日,98岁的张志远离世了,济南的医学院里留下了一片哀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数由他手把手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生,个个恸然落泪,思念着这位医德高尚的良师益友。

而回看他的一生,人们这才发现,原来张志远治病救人早就是冥冥之中所注定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乱年代,私塾寻道

1920年,一个寻常却并不平凡的生命在山东德州一个中医世家中萌芽了。

这一年,正值中国动荡不安的年代,战火硝烟笼罩着国土,民不聊生。

然而,就在这片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上,张志远出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远的父亲张维新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中医外科医生,他不仅在国内深受推崇,连日本也觊觎他的医术。

祖上几代都是行医的,张家人视医德为家训,悬壶济世是他们坚守的使命。

因此,张志远自幼就受到了极好的医德熏陶,医者仁心早已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动荡的年代,百姓们生活艰难,疾病也时有发生。

张志远的祖父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这让张志远从小就感受到了一种责任。

他立志要将家学发扬光大,让中医事业薪火相传,造福苍生。

中医历来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领悟和继承,并非一件易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将中医学好,张志远从小就在家人的引导下刻苦钻研,在私塾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传统私塾的课程包罗万象,四书五经、诗词歌赞无不钻研。

张志远天资聪颖,学什么都事半功倍,很快就打下了扎实的文言文基础。

有了这层基础后,他才得以开始接触中医典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经典都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写就,即使张志远有文言文根底,仍需有人细心指点才能领悟其中奥秘。

就在这时,祖父张志彦和父亲张维新给予了他极大帮助,祖孙三代同在,学医之路渐入佳境。

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张志远渐渐爱上了医书,那些厚重的典籍对他来说并不再那么枯燥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每天从天亮就要钻研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记录下来反复揣摩。

中医和易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学习《周易》张志远对中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正所谓“阴阳不息,寒盛渐薄,阴阳交替”,无不透露着中医理论的基本精髓。

有了《周易》这个理论指导,张志远对中医典籍的领悟就更上层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中医学在当时因西医的传入而渐显落伍,但张志远并未因此动摇。

他认为术业有专攻,中医是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瑰宝,身为传人理应努力承先启后,而不是因为一时的风潮就放弃了这门古老的学问。

秉持这份坚定,张志远少年时除了向祖父学习,还远涉名师,廪食无虞,只为了将中医这门学问学精学透。

就这样,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张志远的医术已初见小有所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壮志凌云,游历习医

青年时期,张志远已经初尝医术的甘甜。同时,他也发现每一个中医世家都有不同的理念和体会,医术之路并非一挥而就。

为了能让自己的医术继续精进,张志远决定独自踏上游历之路,向各路名家学习求教。

1944年,张志远怀着憧憬,独自一人背着行囊告别家乡,开启了他艰辛而充实的求学之旅。

每到一地,他都会寻访当地的中医名家,虚心向他们求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与各地名家的交流切磋,张志远发现了自己所学中医技术上的一些不足。

为了能补足这些短板,他将各家所长兼收并蓄,取长补短,集众家之大成。

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开拓创新”的理念,认为中医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在旧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

游历归来,张志远的医术登峰造极,尤其擅长治疗妇科不孕症和小儿疑难杂症,他总结出了“妇科十治”的经验法门,并自创“崩漏丹”等疗效卓著的方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患了顽症多年、在西医那里也是无计可施的病人,到了张志远这里就有了重生的希望。

有一次,一个不孕数年的妇人找到张志远求医。

张志远只是三指搭脉诊断,便判断出了这位妇人的病因所在,开出了一剂中药。

妇人喝了一段时间,身体逐渐调理好了,很快便怀孕了,她对张志远表示万分感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一个孩子因患重病导致耳聋,虽然家境贫寒,但张志远仍义无反顾地为他诊治。

他先是三指诊脉,断定孩子的耳聋并非先天残疾,后运用针灸配合汤药,历经一段时日的调治,竟然彻底祛除了孩子的聋症。

这种仅凭三指就能看破病因的独特手法,让无数人为之叹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无数祖先的智慧结晶。而张志远,可谓是这份积淀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他三指神通,救死扶伤;他医德高尚,济世行医七十载。他融汇古今,弘扬中医,将这份祖先遗产薪火相传。他桃李满天下,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无数优秀接班人。他倾囊相授、默默无闻,却勤勉笔耕不辍,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