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是清代文坛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淡泊名利,对世俗功名权贵敬而远之。

他自小饱读诗书,年少时,他已以诗词见长,被誉为"神童",才思横溢无疆,深受陶渊明"返璞归真"思想的熏陶,对世俗功名权贵嗤之以鼻。

但是他却有个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好,那就是养生,但在当时不少人都对养生嗤之以鼻,认为养生之人也活不了多久。

那么,李渔都经历了什么?究竟为何会喜欢上了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生思想的萌芽

李渔自称“渔虽浙籍,生于雉阜,是同姓而兼桑梓者也”、李渔祖籍在浙江金华的兰溪,却生长在江苏如皋,这跟他出生在药商之家有关。

李渔在江苏如皋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到了十九岁时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第一次回到浙江兰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伯父李如椿是当地的一名“冠带医生”,这可以照顾到父亲李如松的药材生意。

年少的李渔就有较高的医学知识素养,这主要得益于伯父李如椿的医学素养及其对李渔的宠爱李渔才能“自乳发未燥,即游大人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经常跟随伯父行医看病,出入大人之门,使得李渔学到了不少关于药材的知识。

“泡在白酒里的蜈蚣、蝎子,是专治毒虫叮咬的;乌梅、金银花和白菊花可以作为饮料冲饮;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滋补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于药材铺里的“百眼橱”给予详细的解释,“一替之内,又必分为大小数格,以便分门别类,随所有而藏之”,认为生活应该像“百眼橱”这样才能井然有序。

自商執变法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里地位很低,因此,父辈们希望李渔走科举之路,通过获取功名来改变家族的社会地位,尤其是伯父李如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李渔从小不需要学习如何经营药材生意,而是读书识字,攻读儒家经典,走科举之途,从而避免了走上经商的道路,为日后成为一名文学家、史学家打下基础。

25岁时,即明崇袖八年,李渔首次在金华参加童生试并高中榜首,成为秀才,并得到主考官提学使许务的夸奖。

时隔年后李渔对“予出赴童子试,人有专经,且间有止作书艺而不及经题者,予以五经见拔”十分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李渔的好运便结束了,不仅先后经历两次乡试失利,后又经历明清易代的大动乱

李渔在战争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认识到人生的无常,这或许是他放弃科举考试、追求快意人生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易代的社会大动乱拥杀了李渔追求功名的理想抱负,鼎革之后李渔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李渔开始远离仕途,归农学圃,以山水为邻,追求自然,过起晚明山人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清以后,李渔“近水邻山处,归农学圃年”,表示退隐不仕,“我不如人原有命,人能恕我为无官”“自知不是济川材,早弃儒冠辟草莱”气此时李渔退隐山林,不再过问政治有两个原因,一是战乱让李渔身心疲惫,另外对满族统治者的排斥也是一方面原因。

李渔在家乡兰溪购地建屋,美其名曰“伊山别业”、“伊园”、过起隐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段隐居生活不长,前后仅三年,在这里,李渔过着无官一身轻、无拘无束的休闲生活,尽情享受着乡村淳朴的风情和宁静的田园风光,并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

李渔对这三年的隐居生活直到晚年都还认为“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年”,可以说是赞不绝口。

一方面,李渔出生于医药世家,并跟随伯父李如椿学得不少医药知识;另一方面,在兰溪隐居期间,李渔过起“栽遍梅竹风冷淡,绕肥蔬蕨饭家常”的修身养性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个事实至少能够证明,李渔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养生家,可能与青少年时期与医药的耳濡目染及兰溪休闲生活有关。

闲情偶寄》《顾养部》中很多是从医学角度谈论养生的,李渔养生的许多内容与医学联系紧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传统医学是李渔养生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李渔正是通过这个时期这两大重大的实践活动,为日后形成丰富而又独特的养生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青少年时期是李渔养生思想的形成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动乱,回归田园

中年时期的李渔主要是在杭州和金陵度过的,故将李渔的中年时期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即杭州时期和金陵时期,中年时期也是李渔人生文化活动的鼎盛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兰溪期间,李渔虽自称“但作人间识字农,为才何必擅雕龙”,但未能真正做到以耕种为生,对生活却非常讲究,导致经济上日益捉矜见肘。

我们从李渔的《活虎行》并序中看出李渔对成名成家的渴望和期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渔在帮助族人兴修水利期间,得知好友“李芝芳任金华府刑厅之职”更使得李渔内心难以平静。

徐保卫在著作中提到“李渔对生活的热爱、他感性的人生观以及他善于适应环境的现实主义态度,使他本能的拒斥孤独和贫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渔心里是矛盾的。李渔遭受科举的失利和明清易代的社会大动乱才决意自己追求功名富贵的心。

因此,经济的日益措据,朋友的飞黄腾达,使李渔不得不另外去寻找一种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又能让生活宽裕且有富有情趣的谋生方式,而杭州便成了他成名成才的理想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治八年,李渔举家迁往杭州,开始“挟策走吴越间,卖赋以糊其口,晚豪挥洒抬如也”的生涯。

居杭十年,李渔为了养家糊口,笔耕不缀,写出传奇《怜香伴》、《风事误》、《意中缘》、《玉骚头》等以及小说《无生戏》、《十二楼》等,数量惊人且优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作品很快就四方流行,深受人们的喜爱,李渔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天下妇人孺子,无不只有湖上笠翁”,四方名硕也都“咸以得交笠为快”。

在杭期间,李渔找到了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方式,即以文运商,自此以后不再称自己“著述年来少,应惭没世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时期,李渔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李渔并不满足。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李渔于顺治十九年,举家迁往金陵。

这次迁居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杭期间,李渔通过撰述传奇小说致声名鹤起,为中年后期不断扩大文化活动奠定基础。

在金陵期间,李渔不仅编辑著述、经营书铺、组建戏班、营造园林,而且游历天下,广交名士。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了解李渔养生思想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首倡“行乐以养生”,“乐”的思想更是深入李渔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看来,李渔是以多才多艺著称的,他喜欢传奇。

在传奇《风筝误》中公开宣称:“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忧;举世进程弥勒佛,度人秀笔始堪投”。

对李渔而言,戏剧创作,是一种“行乐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渔喜欢旅游,“履迹几遍天下,四海历其三,三江五湖则俱未尝遗一”气李渔认为旅游是天下最快乐的事,能够目睹各地不一样的风景及风情,品尝各种不同的食物,增加见闻。

李渔是一位剧作家,许多著述需要引经据典,可见,李渔阅读之广,对古代典籍之熟悉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渔曾将陈百峰《女史》改辑为《千古奇闻》,在目录之后列有参考书目百余种,其中有关养生学说的《庄子》、《淮南子》、《吕氏春秋》赫然在目。

然有些书目不排除早期时就阅读过的可能,但是中年时期是李渔创作的颠峰期,更需要从中汲取养料,而从中继承和发展某些养生理论是合情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李渔养生思想发展提供了直接素材,而以上只论述戏曲、园林、旅游、阅读四个方面,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

这一时期,李渔对于养生的看法基本形成,他独特的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年时期是李渔养生思想发展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龄虽老身体不老

落叶归根是中国传统思想。

晚年的李渔自称“首丘之念,蓄之己久,知祖宗墟墓在焉”难免起了“首丘之念”。

1677年李渔又一次举家迁往杭州,此时已是贫困交加,三年后,李渔终老西湖,享年7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年时期的李渔活到七十岁,而东汉时期著名养生家王充谈论养生之人,却不能长寿,岂不成为他人笑柄。

李渔自称“年将六十,即旦夕就木,不为夭矣”,认为即使现在死了,也不算短寿。

此时的李渔并没有老态尽显,可以说是老当益壮,“年虽迈而筋力未衰,涉水登山,少年场往往予弗及;貌虽癯而精血未耗,寻花觅柳,儿女事犹然自觉情长、老年时期的李渔仍能拔山涉水,寻花觅柳,在今天看来身体也是不错的,这是他深请传统养生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渔靠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养生方法,活了70岁,就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卫生条件而言,也算得上是一个高寿的数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李渔于康熙十年(完成了《闲情偶寄》的写作,《闲情偶寄》的内容主要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服饰、修容、养生等方面,被誉为“生活小百科”,书中系统的总结了其人生的经验,使它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并且公诸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对传统养生理论并不是一味的继承,而是弃其不合理部分,结合自身的体验。

《闲情偶寄》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自从居室以至庭园,举凡内部装饰,界壁分隔,妇人的妆容,修容首饰,脂粉点染,饮撰调治,最后谈到富人贫人的顾养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四季,怎样排遣忧虑,节制性欲,却病,疗病,结束时尤别立溪径,把药物分成三大动人的项目,叫做“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一心钟爱之药”。此最后一章尤富人智慧也”。

李渔养生思想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而是有自己成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