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撤档了。

今年五一档竞争不算过分激烈,但对于《火锅》来说,不仅票房没有向好发展的苗头,甚至骂的人都不怎么多。

就连主演杨幂,讨论度都不算太高。

选择止损撤档,不算什么意外。只是相比《摇太阳》撤档前还有强口碑做底气,《火锅》更像是狼狈不堪“逃离战场”,何时归来遥遥无期。‍‍

细心的朋友肯定发现了,这两年“电影撤档”已经成了一种战略。

撤档,消失还是重生?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撤档,其实是那部盖世霸屏,上映5天即撤档,烂成形容词的毕导名作:

之后,又出现了一部筹划六年,归来全是差评,演员阵容还不算太烂的大烂片。‍

这部片我有幸参加了首映,工伤了一周。电影投资7.5亿,票房不到5000万,真真是“连个零头都不够”。

上映3天之后,7亿巨制便宣布撤档,并且之后再也没有回归到院线,只融入了各个影评吐槽的素材库里。

打这开始,撤档一词就极易和“烂片”搭上关系。往常,撤档便意味着永久下线,后来才渐渐出现了二轮上线的策略。

今年的春节档,更是出现了极端现象——8撤4。

在《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熊出没·逆转时空》面前,《我们一起摇太阳》、《黄貔:天降财神猫》、《红毯先生》、《八戒之天蓬下界》先后宣布撤档。

这几部片子,各有各的难题和问题。

《我们一起摇太阳》质量很好,导演韩延是个很擅长做生死题材的电影人,《人生大事》、《给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都是他的作品。

但对于“大过节的”的华语区观众来说,在喜气洋洋的氛围里,跑到乌漆嘛黑的电影院抹泪,并不是什么好选择。

《红毯先生》,则属于另一种“不适合欢乐气氛”的严肃喜剧。喜欢并非常了解电影中隐藏梗的观众,会觉得是高级作品。

但对于只是打算过年乐呵放松一下的观众来说,“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要拍大棉袄”这种纯行业的讽刺和戏谑,完全没功夫占用春节时间思考。

与其花时间考虑大明星视角上的职业难题,还不如考虑一下,用哪个app买票打折力度更大。

两部动画电影,在《熊出没》这种自带底盘的老牌战将面前,本就没什么胜算,质量也确实不太符合合家欢电影的期待值。

当撤档成为常态,撤档的原因也不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不外乎是:档期扎堆竞争大,要么排片撕不过,要么自身质量一般口碑崩盘导致票房疲软,种种原因造成上映前期票房不好,上座率不高,于是又导致排片断崖下降陷入死循环。

资深电影从业者小明也向E姐表示,“归根到底,之所以会撤档,大部分是因为前几日普通观众进场以后,发现影片不如预期,导致场均人次越来越少,电影院自然会降低排片,把厅留给更火爆的电影。这种情况下,撤档还能搏一搏生机,不撤就真的埋了。”

那么,更核心的问题来了:

撤档这条路,到底通往“消失的它”,还是“黑暗骑士崛起”?

撤档转生,能成活吗?

要讨论撤档转生的性价比,必须要先厘清撤档带来的花销账单。

制片人丁丁认为,“撤档是很危险的举动,宣发全部重做,物料、预告片都要重来,如果主创还要跑路演,那整个花销会有成倍增长!”

确实,跑路再回来,不可能是0成本吧?如果撤档花的钱,不够二轮票房的收益,撤档便弊大于利。

要算清这笔账,首先有一个很基础的逻辑,是电影“票房多少,才叫赚钱”。

电影上映后,本土营收票房占收入大头。小明告诉E姐,“除了本土票房,信息网络传播(视频平台)、电视播映、音像制品、艺术院线长期放映、航空酒店轮船版权等,都是电影收入的一部分。”

作为最主要收入来源的本土票房,也涉及到一个分成的问题。

做电影、卖电影和很多其他商品一样,是需要交税的,有营业税、电影发展专项金。营业税一般是3.3%,专项金是5%,所以票房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并不是百分百。

绝大部分电影,都是走院线(与之不同的是影展电影、独立放映室)渠道,而院线与影院的模式类似于“连锁店”,靠高流量的商业区吸引线下观众,所以拿到的比例往往接近50~60%。

《九龙城寨之围城》在猫眼上的分账比例

剩下的这不到40%左右的票房,才是片方可以拿到的数目。

这里面还要剔除给发行、宣传(合称宣发)的回款,所以就有了通俗来讲的“票房要赚到投资的3倍以上才不亏”。

但事实上,制片人丁丁告诉E姐,算上宣发成本的话,“三倍”这个数字过于保守。

发行公司会收代理费,而且在发行环节里,还可能有一种“灰色支出”,叫排片费

小明表示,“院线在影片上映前一般会安排业务看片,院线也会根据影片的阵容、网络指数来判断是否给高排片。”丁丁则告诉E姐:“排片费就像是大家不会公开说的,但大家都知道的一种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发行公司为了多一点排片或者好的时段排片,给院线支付的费用。”

前几年行业乱象时,为了让院线和影院能保证一定的排期优先权与排片比例,排片费成为心照不宣的一笔支出。一旦撤档,这笔费用基本要不回来——

好在,排片费的问题,这几年在相关部门的督导、传媒行业知名人士的倡议下,渐渐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但撕档期大战仍然存在于院线和片方之间。

接下来是宣传费

宣传费大致是两部分,一种是物料成本,另一种是线上线下各种渠道、路演成本。

一旦撤档,已经吆喝出去的钱基本都会变成“白吆喝”,除非片方还有新的物料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

丁丁表示:“尤其是前期宣传铺开的主创路演,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一旦撤档,这些基本打了水漂。

所以,电影撤档转生,本质仍是一种“预期赌博”,至少目前的例子里,赌赢的电影是少数。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成功撤档转生的电影例子极少,为什么《火锅》还是走上了撤档之路?

《火锅》撤档,怪谁?

很多人把《火锅》的撤档归咎于杨幂,这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片方选择杨幂必然是考虑到“流量效应”,杨幂的知名度和粉丝基础给电影提供了“绝对转化率的大盘”。

这种思路有错吗?没错,但问题在于,演员知名度和票房号召力之间,往往是不对等的。

同时,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同收益模式,也放大了这种不对等。

网播剧播出时间长,只要点击人数多,讨论相关话题的乐子人多,收益就来了,流量明星在剧这个领域具有“引流”属性。

几个平台年底大赏都会给这类宣传属性强的明星,颁出一个肯定奖

而在电影领域,光在网上做乐子人是不够的,需要出门到线下,真金白银买票看电影才行,明星的“引流”作用有限,必须具有优秀的“导购”属性,才可能吸引高票房。

因此,能“带货”电影票的明星,往往具备一个反明星身份的特质:他们可以为每一类型角色代言,每一个角色都能完美让一部分路人共情;而流量明星,演什么都是他自己,永远只能吸引定向消费群体——粉丝。

何况,就算是铁杆粉丝,网上吹彩虹屁容易,线下完整看完偶像的蹩脚电影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举个例子,都是杨幂的作品,很显然《哈尔滨一九四四》战况比《火锅》强。

所以,《火锅》除了本身质量的问题(这是根本),前期策略也出现了两个重大偏差。

第一,宣传上过度关注主演,没有即时提炼主题、剧情爆点,不断往女主身上叠罗汉加词条。导致整部电影除了女主之外很少有观众知道在讲什么,相当多观众连男主是谁也不清楚。

第二,搞花里胡哨的火锅店联名,有这个钱不如增加票补。

观众不会在意有没有吃到鸭血和慕斯,但真的会因为9块9、19块9的超低票价进场消费。

院线可能第一天会愿意给到《火锅》相对合理的排片,但显然质量低下的作品本身,跑不起来的宣传,以及主创们涣散的精神状态,场均人次越来越低,后续排片也就垮了。

主演盖过故事,没有讨论度的剧情让院线不看好票房走势,不好的票房走势让导演暴露了疲惫和无望,粉丝又开始嘴宣传和发行,而看到以上大戏的观众更加不想为此买单……

除了逃跑,还能干啥呢?

E姐结语

《火锅》即使撤档再来,回本也是很难的事。

《摇太阳》最后能打破预期突破2亿,源于过硬的质量和口碑;宣发公司虽然一开始在档期选择上犯了糊涂,最后两番操作下来,还是打出了优势组合拳(这家公司还有很多次精彩的操盘,值得点赞)。

而《火锅》,以上两点都不具备。

还有,我想说一点:无论什么时候,主创不放弃自己,观众才不会放弃你的电影。

很多年前向华强向太投拍的《封神传奇》大扑特扑,向太一句“这部让于总赔了,那就下一部让他赚回来”,成功挽回一部分士气;可一旦主创表现出落水狗、丧家犬的形态,甚至有了发癫行为,就别怪观众往死里打了。

所以,如果既不敢保证主创心态,也不能避免投机性,那要不还是稳稳保质量吧。

《封神第一部》产生了各种衍生瓜,在首日票房让人两眼一抹黑的前提下,导演带着一帮壮丁疯狂跑路演,最后跑出一票生死相随的真爱粉,绝对是业界奇谈。质量,是最好的宣传,也是最好的销售。

撤档除了败坏心气之外,还有一个很不理想的点在于,或许有些片子压根就没打算要回本……‍

我想如果良心足够的话,一个项目从大到小,都应该极力把个人的部分做到最好。

自己摆烂,然后寄希望于“天塌下来有个儿高的顶着”,那么最后大家都当不了体面人,不是意外,是宿命。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怎么看《火锅》上映之后又选择撤档?

来评论区说说吧~

郭晋安欧倩怡:模范夫妻的“断崖式离婚”

春节档电影测评:最大的话题居然是艺人盗摄?

香港“电影之神”楚原:欢声泪影人生,写情写意作品

-今天头条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思考的碧雕

值日生:甜辣酱 美编:树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