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怪现象。
淮海战役时,中原野战军只有14万人投入决战,总兵力比全面内战爆发前少了28万。那时,刘邓麾下连野战军带军区部队,足有42万人之多。
一查参战部队序列就会发现进一步的问题,中野参战部队只有七个纵队。
分别是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九纵、十一纵。
刘邓的兵力都到哪去了呢?
众所周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代价是损失了不少兵力。不过,伤亡总数字也没有多少,并没有出现整纵队建制的伤亡。
中野主力纵队之所以大批缺席,另有原因。
一、刘邓大军数量一度数第一
笔者查阅《第二野战军战史》等资料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刘邓麾下的纵队数量,番号曾经排到第十五纵队,一纵至十五纵为步兵纵队(没有五纵),后来还有过特种兵纵队,共达十五个纵队。
这和三野、四野的建制单位数量不相上下,陈粟三野麾下一共出现过14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即炮兵、坦克、汽车),林罗麾下一共出现12个步兵纵队和1个炮纵。不过巅峰时期的四野无人可比,人家除了12个步兵纵队之外,还有15个独立师,以1个纵队辖3个师算,又有5个纵队的实力。
刘邓大军在1945年底的总兵力,主力部队28万,军区和其他地方武装14万人,那时比山东、华中、中原(李郑时期的中原,非后来的刘邓中原)、晋察冀、晋绥都多,堪称各大战略区第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何时落后了呢?
挺进大别山。
刘邓带着南下的部队,一共只有4个,即一、二、三、六纵,总兵力约10万多。
原因不难理解,刘邓大军执行的是无后方作战任务,如果把20多万人马都带走,机动速度变慢不说,到大别山去吃啥?
再者,自抗战时129师成军以来,刘邓的基本根据地都在晋冀鲁豫,经营八年多,哪能一朝放弃呢?国民党军垂涎三尺,一直力图侵夺,必须留兵固守。
剩下的纵队都哪去了?
陈赓指挥四纵、九纵和西北三十八军组成陈谢集团,在豫西活动,为刘邓提供后方保障。
八纵一多半都留在晋冀鲁豫老军区守家,并时不时配合西野打一打胡宗南的尾巴。
十纵本来也是要守家的,十纵的基本部队是冀南军区武装,之前冀南军区部队已经升级了一批组成二纵。留下的部队实力显然要弱一些,用来守家最合适。不料时任晋冀鲁豫副司令员王宏坤听说刘邓在河南打得不是很顺利,主动请缨,亲自去冀南组建二纵,自任司令员。
王宏坤是湖北麻城人,王树声大将的堂弟,当年参加了黄麻起义,对大别山区的感情自不待言。刘邓于是批准他这一请求。
王宏坤由此开启了一段高开低走的生涯,从军区副司令降为纵队司令。
不过主观愿望是好的,现实却不那么理想。一二三六等纵队都打的很艰难,十纵更难。十纵冲破国民党军重重阻击后,到达大别山区。当时国民党军丝毫不把十纵放在眼里,国军整编第十师听说十纵从老根据地带来大批银元,居然打出口号:打垮十纵过新年,消灭十纵有洋钱。
刘伯承率主力转战于山区,主力纵队尚且自顾不暇,没办法,只好命令十纵继续南进,在桐柏山区建立根据地,成立桐柏军区,十纵番号就此取消。
二、刘伯承忍痛撒手6个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