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一部分原因在于经典本身的质量非常过硬,且很多标志性的内容算是在某一领域开创了先河。尤其是经典电影,不仅仅是人物设置,而且在故事剧情方面也都是蝉联领先的,但也有一种经典,它之所以经典的原因并不更多的在于上述,而是在于它出现的早,它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但绝对是最早出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十三号星期五》就属于这一类的经典,你说它优秀吧,现在看来很多的桥段都是泛滥的,你说他角色设置的非常好吧,实际上,他的角色设置不过是开创了先河,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它在上映后,基本上从它开始,后来的陆陆续续拍摄的类似题材的电影才有了一根隐形的支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三号星期五》讲的是一群人邀约去湖边的营地,结果就在这个营地,这群人接二连三的被害,凶手不断地挑动着被害者的神经,直到他们神经崩溃的时候,死亡也就悄悄地降临,最终,围绕着这个湖,一场连环血腥惨案交替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现在的目光去审视这部1980年的电影,很显然,本片当中的很多桥段都会成为我们取笑的对象,然而这是最忌讳的,如果我们带入1980年的审美去看待这部影片的话,毫无疑问,本片是带有着一定的先锋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来说故事框架,这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所应该具备的重要元素,一群人去湖边帮忙翻修屋舍,这是一种另类的度假模式,这种模式在之后的很多同类型影片中都有所提及,比如说一群人开车穿越美国的西部无人区《隔山有眼》,一群人迷路之后,误入丛林《致命弯道》,一群人徒步探险却陷入到山洞《黑暗侵袭》等等,这些影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群体性的陷入到危险之中。而陷入之后呢?很明显,本片继续在开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的此类小成本cult商业片的一个主要元素就是血腥,而上文提到的群体性陷入到危险境地之后,正常的旁观者会给出一个指引,那就是人多力量大,团结起来才能绝地求生,然而这是美国人,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体的力量至上,团结起来抵御一切未知风险是不存在的。这个经典的设定,刚好符合了美国人崇尚的美国精神。个人主义至上的时候,是可以在一群已知的人当中脱颖而出的,然而面对未知的风险,面对着处于优势地位的敌人,个人主义这个时候就显得不那么吃香了,然而导演却并不按照观众的意图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一个经典的设定,当人群面对未知风险的时候,一定是被“风险”逐一击破的。这个设定刚好契合了之后几乎所有的美国式惊悚片的一般逻辑,当一群人出发去冒险的时候,最终在面对风险之后,人群总是在个体落单的情况下接连被吃掉,到最后,一群人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人,个体力量这个时候再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了,于是,反派获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逻辑百试不爽,一方面,它成功的让所有类似的影片中杀戮的剧情得以顺畅合理的延续,另一方面,它也给旁观者——观众一种恨铁不成钢的错觉,看着眼前的角色们一个个因为作死而死,观众们无一例外的有一种惋惜的心理,这个时候,观众们自然会期待出现奇迹,然而这种心态保持到最后一刻,当奇迹出现的时候,观众们也会更顺利地融入到整部影片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本片当中,奇迹出现了吗?出现了,但没有出现完全,最后成功逃生的女主是整个队伍里最弱小的那一个,这个设定也同样是经典,几乎在后来所有的cult片当中,成功活到最后的往往是最弱小且一有动静就吓得发抖的那个人。当然,这也符合了一种心理,因为弱小的人对于外界的敏感度是最高的,往往强者才能安然入睡,而弱者总是十分的警觉。当然,这些都不是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些经典的设定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别的细节也有开创新意义,比如说俊男美女,比如说谈谈恋爱跳跳舞,比如说不听劝的年轻人以及皮卡追逐等等,这些元素现在看来都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完成这些元素积累的影片并不多,因此,本片对于后来的很多经典cult系列都具有一种启示意义,以至于后来的很多电影都将类似的桥段做成了基础框架。这就是本片存在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并不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但确实是经典的电影。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对于经典的定义,它可能并没有达到优秀的境界,但只要是达到了开创先河者这一角色,那么同样也能成为经典,经典并不等同于优秀,也有可能是因为它第一个这么干。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