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哈恩忠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古诗词的描绘中,不难体会古代军乐那雄浑壮阔、气势恢弘的气魄。清代军乐,既有承继前朝的鼓吹,也有吸纳舶来的管乐,是中国古代军乐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让我们翻开档案,一窥清朝军乐和军乐队的历史。

传统军乐——鼓乐

《乐书》记载:“(汉)武帝使张骞通西域,得其横吹马上乐摩诃兜勒二曲,传之西京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借助西域游牧民族的笳、角之类的乐器,以铙、鼓、排箫等伴奏,逐渐形成了鼓吹这一军乐形式。

按不同的用途,汉代鼓吹分为黄门鼓吹、骑吹、横吹、短箫铙歌等,从名称上来看就具有鲜明的军队特色。简单地讲,骑吹就是以鼓、笳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经常用于帝王、贵族出巡时的仪仗;横吹以横笛为主,与鼓、角合奏,随军演奏,鼓舞士气;短箫铙歌也是在马上演奏,用在军队凯旋和国家典礼的盛大场面;黄门鼓吹则进一步演化成为典礼音乐。

此后,鼓吹深深地影响了各代军乐的发展,梳理它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鼓吹是古代军乐队的主旋律、主基调。诸如唐代鼓吹分为鼓吹、羽葆、铙吹、大横吹、小横吹;元代沿用西夏旧乐,有唐朝鼓吹之遗风。

横吹画像砖·国家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沿袭历代军乐,鼓吹统称为铙歌,分为卤簿乐、前部乐、行幸乐、凯旋乐,主要用于振奋军心、排兵布阵、展示威仪、典礼祭祀等方面。清代鼓吹所用乐器多是鼓、铙、角、笛等打击和吹奏乐器,只是名称各代有所不同,但均是持携方便,利于演奏,体现出军乐应用的特点。

清代《皇朝礼器图式》中的部分乐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在南巡中发布上谕:“夫身隶行伍,当以骑射勇力为重。戍楼鼓角,不过用肃军容。即古者,铙歌鼓吹之词,亦以鸣其得胜之气耳”,强调军营中不准使用“箫管细乐”,被以后历朝遵守。对于彰显威仪的营辕鼓吹,乾隆帝亦严令“除专营副参外,概不许用”,要求按实际需用情况配置吹手数量,各营鼓吹人数固定在3至5人。

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上谕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演奏军乐的乐器有严格规定。《钦定军器则例》中规定:直隶绿营,使用铜锣、铜号、铜钹、铜点、喇叭、唢呐、锡嗡筒、海螺、战鼓;江南绿营,使用铜锣、号筒、喇叭、铛子、铜钹、唢呐、战鼓、大鼓、阵鼓、海螺、筚篥、小皮鼓、铜嗡、湾号、操鼓、督阵鼓、箭鼓。各地域情况不同,绿营使用的乐器也不完全一样 ,因而军乐队的人数也繁简不一,但依然显示出鼓吹作为军乐自古延续发展的的特点。

《乾隆大阅图》中的军乐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舶来军乐——管乐

晚清时期,中国与世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增多,近现代军乐也逐渐被国人所知晓。

光绪二年(1876年),第一个奉命出使英国的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述及军乐队:“陆军或红衣、或青呢雨衣、或金盘衣、或皮冠,皆数十百人为队,奏军乐。”而副使刘锡鸿也在日记中记载:“……使者至,则军将驰马领队而来,皆持火枪,无刀矛,以军乐随其后。军乐惟鼓与喇叭,奏之,所以畅军心也。”

光绪七年,上海英美租界当局曾创建“上海公共管乐队”,乐队全部由外国人组成,颇受当地百姓欢迎。在7年之后的光绪十四年,任职天津海关的赫德组建了一支管乐队,与“上海公共管乐队”不同的是,这支乐队全部由中国人组成,很多成员成为以后中国军乐队的骨干。这些新式军乐队以演奏铜管和打击乐器为主,诸如长号、小号、圆号、萨克斯、军鼓、大钹等。

部分西洋乐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式军乐队的起源

关于清代新式军乐队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是源于张之洞自强军。

光绪二十年(1894年)底,清政府下令张之洞等人编练“习洋枪,学西法”的新式陆军。第二年,张之洞在南京组建自强军,聘请德国教官,采用德国军队训练方法。军乐队是德国军队的重要组成,因而自强军从德国购进乐器,挑选了12名士兵,又从社会招聘了3人,组建了一支15人的军乐队。

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三十日,自强军在上海吴淞举行阅兵式,军乐队即首次进行了表演,使前来观看的中外人士颇为惊讶。四月初二日,《申报》以《观自强军合操记》为题目举行了报道,其中用“宾客抵场边,突闻军乐悠扬”记录了军乐队演奏情形。

二是源于袁世凯定武军。

几乎在自强军的同时期,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组建了另一支新式陆军定武军,并在光绪二十一年前后成立了军乐队。1917年8月20日上海《时报》有文章谈及此事:“继赫德而起者,则袁世凯是已。袁氏于谋略之外,兼嗜音乐,聘赫德之徒,集军乐一队,资以私囊,二十余年未尝或辍。”为组建一支正规化的近代军队,袁世凯聘募了原赫德管乐队的成员,自己出资成立了军乐队,并在莅任民国大总统时,改编为总统府军乐队。

其实,在此之前的北洋海军遵照国际海军通用礼仪就组建有军乐队,但仅限于海军一隅,影响力有限。

外国报纸上刊登的清末新军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式军乐队的组建

自强军等新式陆军组建初具规模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一日光绪帝又下诏,令各省军队改练洋操,在旧军队的基础上编练新式陆军,并按照练兵处的新章每镇设置军乐队。因此,各省纷纷选调乐队教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署理江北提督荫昌请北洋大臣袁世凯借调军乐教习2人,训练刚成立的军乐队。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吉林将军达桂同样奏请命袁世凯抽调3人来吉林,挑选40余名士兵组建军乐队。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清政府仿照德国军事制度,开始训练组建近代化宫廷卫队——禁卫军。所设军乐队的编制大致是队官1员、乐长2员、司务长1员、一等乐兵6名、二等乐兵14名、三等乐兵20名、学习乐兵20名、伙夫8名。几经挑选士兵,拣调官长,借用洋员,订购乐器。

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载涛呈酌拟变通军乐队编制饷章清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作为准军事部队的消防队也曾组建军乐队。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二日,民政部消防公所正式成立军乐队,共调选官兵52人,在大有庄消防分所驻扎演练。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消防队军乐队还曾向禁卫军军乐队借用部分乐器。

军乐队组建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看到中国大力组建新式陆军和军乐队,曾借机推荐英国乐器商“伦敦鳌克斯佛尔得街内贝尔内尔街第二十三号卢道乐喀尔特乐器制造商店”,称其“在伦敦开张一百五十余年,向来恭备上用乐器,并办理海军、陆军军乐等项”。宣统二年九月初六日,俄国驻华公使廓索维慈甚至直接推荐“音乐人”,称铁路护卫军军乐队长孙得利“愿入中国军队,组织军乐事宜”。

传统军乐队在清代得到继承发扬,但最终被新式军乐队取代,清代军乐队的发展变迁,其实是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