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时我们知道的那些人、那些事,与真相相去甚远。

近代著名医学家、浙江医科大学创始人厉绥之与鲁迅是至交。他们曾同舟进京赴考,并一同考取赴日公费留学生;一同赴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厉绥之后又接受了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鲁迅关于遗传学方面的医学毕业论文就是厉绥之帮他写成的。两人的名字还一起排在当时的“日本支拿名人录”中。厉绥之1961年9月25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五十年前的学友——鲁迅先生》一文与后来《杭州日报》等媒体上关于厉绥之与鲁迅的文章是研究鲁迅早期生活和思想的珍贵史料。从这些珍贵史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1902年,厉绥之与鲁迅、钱均夫、许寿裳等一批浙江学子同船进京参加清政府公费留学复试。据厉绥之回忆,浙江的这一批考生都在杭州的菜市桥上船,经一个多月的旅途劳顿,最后到达紫禁城。船上的那些日子,大家谈得较多的是留洋留到哪里好——说可以自己选,但谁也没经验,都想不出志愿如何报。少年鲁迅很健谈,全不似老辣时候的沉默寡言。鲁迅当时对大家说:“还是到日本国去吧——洋鬼子们脾气都坏,要胡乱杀人。美国太遥远,日本近些,万一有危险,逃回来也方便。”结果后来填志愿,浙江的这一批留学生大都去了日本。

到了日本后,开始时,鲁迅很合群,但到了后来,行为处事都特立独行———比如,大家为了生活的方便,都改穿西服,但他仍然穿又长又厚的棉布长衫,进出很惹人注目。要命的是,长衫洗起来麻烦,他就很少洗。有时厉绥之看不下去,就帮他洗洗。

1904年学毕日语后,厉绥之接受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但最终鲁迅就读的是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而厉绥之就读的则是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鲁迅小说《藤野先生》中的主人公就是金泽医学教师松田章一),后者毕业后又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而鲁迅自己对医学的热情却越来越淡——他本想写一本关于遗传学方面的书,作为毕业论文,但起了个头就没有了兴致,他想的是更重要的事。后来鲁迅的论文由厉绥之帮他写成。但就是这样,鲁迅最后还是半路上弃医从文了。这段时期,二人虽身在不同学府,但仍时常聚首,纵论天下,共抒救国宏图。

学成后,厉绥之与鲁迅后纷纷回国。鲁迅只要路过杭州,多去找厉绥之。有一次厉绥之夫人在吃饭时问鲁迅:“豫才先生为什么取名鲁迅?”已剃了板刷头的鲁迅说:“因为我的母亲姓鲁,她小时候叫我‘阿迅’,所以就取了‘鲁迅’的笔名——”这个说法和后来正史中的不大一致,或许只是鲁迅的一句玩笑话。

鲁迅虽弃医从文,但依旧未改初衷,他所致力地不仅是医治人的躯体,而是医治更为重要的人的思想与灵魂,终成一代文坛巨匠;而起初接受鲁迅建议一起学医的厉绥之却一直始终如一地在医学的道路上前行,救人无数(其中包括钱学森),后亦成为一代医学大家。

当然,民间记忆只是正史的补充,但你无法否认,与史书相比,民间记忆因其不带功利目的而更自然、更本真、更有趣味,甚至更具良知。(文史故事汇/张智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