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秦始皇驾崩,李斯的时代就结束了,与秦孝公死后的结局一样,其实冥冥之中已经注定。

秦国能够从偏安一隅的弱小国家一步步走到统一天下的强大秦国,自然离不开历代秦王“奋六世之余烈”,但不可忽视的是人才对秦国成就霸业的帮助,准确地说,应该是列国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斯是帮助秦始皇完成最后一击的能臣名士,在秦始皇主政时代,李斯拥有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在秦始皇驾崩后,李斯的悲剧就开始上演,最后竟然被腰斩。

李斯对秦始皇建立首个统一封建王朝是作出巨大贡献的,关于这点秦朝的文武大臣心中都非常清楚,但是为何李斯被腰斩时没有一人为李斯求情呢?

李斯功勋卓著但树敌于众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生于战乱纷飞的时代,胸有大志的李斯不甘于只做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小官员,于是李斯辞官到齐国拜荀子为老师。

在荀子这里,李斯重点学习了帝王之术,而荀子的思想主张与法家的思想非常接近。李斯学成之后,告别老师荀子,准备去闯荡一番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斯根据当时的天下列国局势,最终选择到秦国施展抱负。商鞅就是因为秦孝公五百年未有的雄文《求贤令》才决定来到秦国。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就能够招揽天下贤才,前有商鞅,后有李斯。

李斯来到秦国之后投在吕不韦的门下,后来经过举荐进入秦始皇的视野,秦王嬴政自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雄才大略,这也符合李斯选择君王的标准。

李斯抓住机会向嬴政介绍自己帮助秦王统一天下的策略,嬴政听后对李斯非常赏识,按照李斯的计划,秦国要先吞并韩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国得知秦国意图后,惶恐之中生出一计,派一名叫郑国的水工来到秦国游说嬴政,鼓吹修建水渠灌溉良田的种种好处,秦王应允修建。

后来,郑国来秦的真实目的暴露,这件事成为秦国世族共同抵抗外来士子的导火索,在秦国宗室的鼓动下,秦始皇下令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千古名篇《谏逐客书》,秦始皇回心转意,从此之后李斯更受秦始皇的信任,同时李斯还是列国来秦士子钦佩的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李斯的官职越做越大,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李斯的敌人也在不断增多。

李斯敌人增多的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首先是李斯在秦国推行的政策以及改革触动秦国老世族的利益,被这些人恨之入骨,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一点其实是不可避免的,秦国固化的阶级利益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不能够将秦国推向更加强大,不能适应秦朝未来的长远发展,李斯做的是正确的,利在千秋。这个过程中必定要夺走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改革必然要面对的阻力,秦孝公时的商鞅同样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斯树敌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统一天下的策略而得罪列国来秦士子。统一天下是秦始皇嬴政矢志不渝的追求,作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李斯当然要帮助秦始皇实现这个伟大抱负,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按照李斯的策略,天下列国都是秦国嘴边的肥肉,面对自己母国即将被秦国灭掉,当时的人非常重视出身国别,身在秦国的列国士子心中普遍生出对李斯的仇恨。

这是李斯在秦始皇生前便为自己种下的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高祸乱朝政手段凶狠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时在沙丘突然暴毙驾崩,当时秦始皇身边只有李斯、赵高和胡亥三人。赵高态度强硬地要立胡亥为继位者,起初李斯是坚决不同意的,但是在赵高的逼迫下,李斯最终屈服。

李斯被逼着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不仅如此还假传圣旨赐死扶苏,大将蒙恬也选择吞药自杀。在赵高和李斯的共同扶持下,秦二世胡亥登基成为秦朝第二位皇帝,随后赵高在朝堂上大肆清除异己,比如蒙毅就是被赵高构陷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秦二世称帝后,赵高的权力欲望开始极度膨胀,就连皇帝都成为赵高控制的傀儡,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足以说明赵高才是秦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