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的韩国济州岛,一群女性上半身赤裸,下半身仅穿一条短裤,聚集在海岸边。她们是济州岛上的海女,为了养家糊口,她们收拾东西正准备下海。

2016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了将“海女”列入非遗名录中,同年12月,“海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被韩国人称为是本国文化特色的“海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济州岛的女性工作者中有五分之一都是“海女”。所谓海女就是穿着专门的下海装备,在海中从事渔业工作的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们的工作非常辛苦,平均每天要在海水中浸泡至少四五个小时,一天下来能够打捞三四十公斤的海货。

在旺季的时候,收获数量要比这个数字还要惊人,最多的时候差不多可以翻一倍。

当时的下水设备十分简陋,没有如今这样能够全面防护的设施,聪明的女人们就做出棉质的潜水服,再穿戴上脚蹼和护目镜,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自制的潜水服可以紧紧地包裹着人类的身体,使她们的部分部位不受到损害,但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无数的海女丧生大海

人类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仿佛纸片一样脆弱,可是每年仍有许多女性加入海女的队列。

并非是她们不怕死,而是不得不从事这个行业。这就不得不从海女出现的原因说起。

最开始海女的出现其实是为了证明自身价值和意义,她们由女性组成,凝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为“契”的纽带。

海女这个集体并不是无意聚集起来的存在,她们更像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部队,拥有着集体行动的绝对原则,在内部依靠年龄和资历来决定地位和话语权。

上世纪为了对抗日本的经济掠夺,海女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了集体斗争,以此来争取应得到的权益。

这反映了海女这个群体有着对强权的抗争精神,背后其实是女性意识强大起来的表现。

在最鼎盛的时期,济州岛的海女人数达到了数万人,她们为了家庭苦学下海捕渔技巧,将生命危险抛掷脑后,为济州岛带动了一半以上的经济来源。

海女逐渐成为了济州岛的一种象征,她们不再只代表一个职业,更是蕴含着韩国女性觉醒的独立意识。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海女的数量已经开始急剧减少。

海女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一直坚守下来的年长女性,年轻的力量已经变得很稀少。

即便是在济州岛专门培养海女的学校中,学生的数量也并不多。

不仅如此,海女的功能也逐渐产生了变化。为适应社会需求,海女在生存功能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观赏功能,这让前辈们对海女的未来感到了担忧。

如今海女下海工作的方式逐渐被更加高效的方式取代,她们人数的减少也成为了现实趋势。

未来的海女或许只会作为济州岛的符号而存在,她们会以表演的形式来吸引游客,到那时海女存在的意义该如何重新定义?这是交给时间的一个难题。

(资料来源:在韩国渔村看“海女”未来:文化特色将何去何从——环球网

韩济州海女文化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