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峥嵘、张小龙、曾李青、周鸿祎、吴锡桑、丁磊……,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强人都多多少少在水木清华BBS上有过交集。”
作者:左林大叔
媒婆胡道元接生婆胡启恒
1994年的4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落成NCFC。
NCFC是世界银行专家起的名字,全称是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意为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中国人则称它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之所以变成世界银行给中国重点学科发展项目贷款中的一项,竟源于清华大学胡道元教授一次火车上的偶遇。
1988年12月,胡道元应邀去沈阳参加东北大学刘积仁的博士论文答辩,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遇到国家计委组织的一个世界银行代表团,世行专家此行是为落实用于高科技实验室的2亿美元贷款,不过,这2亿美元的庞大计划中并没有计算机网络。
返京后,胡道元邀请世行代表到清华大学参观清华校园网,给专家们留下深刻印象。
1978年,作为清华计算机系第一代毕业生的胡道元从清华绵阳分校回到了北京本部。胡参阅了大量国外资料,发现了初露端倪的ARPANET(Internet的前身)。1983年到1984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修,该校是早期ARPANET四个节点之一,ARPANET就在UCLA成功发出第一个信号。胡在UCLA当然也通过课堂领略了互联网之父之一的Leonard Kleinrock教授的风采。中国互联网的老朋友也被称为韩国互联网之父的金吉男也在60年代求学于此,1982年,金在韩国搭建了使用TCP/IP的网络,这是亚洲最早的互联网探索。金与胡作为同门交往甚多,金也给予胡道元诸多启发。
1984年回国后,胡道元建议校领导在清华大学建设校园网。1987年,清华校园网初步建成。
不过,NCFC最终没有花落清华,1989年8月26日,经过国家计委组织的世界银行贷款“NCFC”项目(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论证评标组的论证,中国科学院被确定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同年11月组成了“NCFC”联合设计组和管委会,这是国内第一个示范网络。
按照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也是NCFC管委会主持人胡启恒的口述,中国科学院的标书、答辩只比清华和北大多了0.7分。当时胡启恒很紧张,这0.7分很容易地就被人家抹掉了。胡就赶紧去找计委的副主任张寿。胡对张寿同志说,我们这个招标可是在计委正式的主持下进行的,这个招标分数算不算?张寿说你放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要是讲人情什么的,我讲不过来,你们一个一个的都有人情、都有背景,我跟谁讲去。有了这句话胡就放心了。
在成立NCFC管委会之前,胡启恒拜访过教委主任朱开轩,他对胡启恒说:“你放心,我们的学校没有中标,他们的心情确实不好,但我们会顾全大局,一定会尊重牵头单位。你们的责任很大,要对国家计委负责,要对世行这笔贷款负责,所以你放手干,管委会决定了就干,不必事事来教委汇报。”这个项目本来是跨部门的项目,是科学院和教委两个正部级单位之间的事情,要讨论NCFC的工作怎么做、钱怎么用等,如果要在两个部门之间扯皮太困难、效率太低。所以,朱开轩主任授权NCFC管委会来决定跟这个项目有关的事情,这对中国科学院是最大的支持。
经过世行专家组讨论,最终同意拿出420万美元,在中关村地区建设一个超级计算中心,为了让这个地区的科学家用好超级计算机,必须要建立互联中国科学院、北大和清华的网络,通过网络共享计算中心的计算资源。对网络的要求是,一是要用光缆,二是速率不能低于10兆比特每秒。此外,国家计委还配套相当于500万的人民币。
1989年8月26日,NCFC项目通过了论证,1993年,三家单位之间的光缆骨干网完成。
中关村示范网也就是中国科研网的前身,既然有科研网,那么是不是并行有教育网呢?
胡在此基础起草了建设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建议书,国家教委很快批准了该建议。最终将整个CERNET搭建起来的正是胡道元的开山大弟子吴建平以及李星。
到1995年6月,教育网已经连接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八个城市,速率是64K。7月份,连接美国的国际信道线路也开通,速率是128K。同时,教育网和NCFC实现互联。
胡道元也是最早的邮件应用的推动者,1988年12月,胡道元从加拿大UBC大学引进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开通了清华与UBC之间的电子邮件应用。
吴建平、陆明和APNIC年会
1994年11月,亚太地区Internet会议在清华大学举办,那次会议实际上是APNIC的年会。NCFC是承办方,在清华大学设立秘书处。
CERNET的朱苏珊和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陆明)同为北京秘书处的秘书。
陆明是1988年入学清华计算机系本科的,计81班的学生,1992年就泡在网络研究室做毕业设计,然后跟着胡道元读硕士研究生,APNIC 1994年会的时候陆明正处于硕士尾端,相对空闲,他人又灵活,沟通能力强,能说会道,于是被胡道元抓来干活。
来宾住在甲所,会议在主楼顶层会议厅。午餐和晚餐按美元设计餐标,分别是6美元和7美元。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印度都有人来参加,中国内地的中国科学院体系来了二钱:钱天白和钱华林,北大是任守奎,这三个人和胡道元同为组委会的四人成员。
CERNET则是吴建平带着李星和岳友参加,李星也在大会上有演讲(李星也是中国互联网协会表彰的中国互联网贡献的六大长老之一),除了NCFC三家单位和CERNET外,复旦大学也派代表王国型参加了这次会议。
刘韵洁也代表邮电部电信旗下数据通信局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互联网的奠基人们一多半都来了这个会。
按照陆明的回忆,与会的还有郝欣以及陆向谦,郝欣是郝柏林的女儿,后来经常给Science等杂志撰稿;陆向谦是UC伯克利毕业的博士,现在在清华经管学院讲授创业类的课程。不过陆更多是陪太太一起来参会的,陆太太林文当时代表一家香港的ISP参会的。
让陆明印象深刻的是Sprint的演讲,来自Sprint中国的Chen Chen先生表示,Sprint中国在邮电部电信数据通信局的协助下从北京,上海拉两条64k的DDN专线。后来这个合同层层转包给了亚信,才有了中国互联网从1995年后的商业化历史。这段故事,大叔在《沸腾十五年》写得蛮清楚的,欢迎各位邻里查阅。
作为秘书处秘书,陆明除帮忙做了会务工作,认识了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位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陈文成博士。
陈博士正好管理着新竹清华的BBS。
1994年互联网在国内开通之后,同学们的一个消遣,就是连上台湾各个大学的BBS。那时候有条件联网的人非常少,陆明在台湾的BBS上认识了一个同学叫王轶,一聊居然是低两级的清华师弟。
王轶是1990年入学,本科在计01班,在1996年之前,清华计算机系当时都是五年制,1995年,王轶在读武祥村老师的研究生。武老师是CAI实验室的主任,给了王轶极大的互联网探索和学习的自由。
王轶觉得连到台湾BBS实在太慢,就想在内地建一个自己的BBS,他搞到了一套源代码,在自己的386电脑上编译成功,然后架了起来。
陆明还有一个同门师弟叫黄峥嵘,比自己低一级,比王轶高一级,1989年入学的,本科在计93班。一天下午,陆明看到黄峥嵘在玩Gopher,是WWW之前一种搜索文件的协议,就跟黄峥嵘说,“别折腾这个了,你知道王轶弄了个什么东西吗?”
黄峥嵘去看了王轶搭的BBS,又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了陆明介绍的新竹清华的陈博士。陈博士很热情,直接给了一个FTP的地址,是一套火鸟(FireBird BBS)的源代码。当时台湾的BBS有很多分支,火鸟是最流行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开放源代码软件,开源协议是GPL,可以任意拷贝和修改。
陆明手头有两台SUN工作站,比王轶的386PC机高级多了。有一台SUN机器正好是黄峥嵘做毕业设计的机器,于是就在这台机器上重新编译和修改。最早的火鸟还是作为一个用户程序运行,也就是需要先登录一个账号,然后才能进入BBS的login登录界面,陆明修改了程序,把BBS的登录直接改到了shell脚本里,这样就可以一次直接登录。
这台SUN工作站还有两个很大的好处,一是24小时不用关机,可以当服务器用;二是网络就直接连在教育网上,带宽也不用申请。因此,三个师兄弟折腾起来的BBS,就最终架设在了这台机器上。
当时大家提了几个候选的BBS名称,陆明提的是“荷塘月色”。王轶去荷塘边上,看到工字厅有幅对联,正额是“水木清华”四个字,出自晋人谢琨《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于是提议BBS就叫做“水木清华”,三人一致通过。
BBS上线也很简单,申请好IP地址,外部的人就能够连接进来。清华当时申请一个B类地址166.111,地址池非常大,陆明给水木清华站分配的IP是166.111.1.11。
1995年8月,水木清华站上线启动,面对整个互联网开放。它成了中国教育网上,也是国内高校开通的第一个BBS。
最开始的用户人数,其实不到100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同学,线上线下互动很密切,最常见的活动就是用BBS来约饭局,线下聚会。
其实早在5月份,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BBS曙光站上线,是国内开通的第一个BBS,比水木清华早了3个月。白硕是曙光站的站长。白硕也是清华校友,1978年曾就读于清华计算机系计7班,毕业后去北大马希文名下读了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的研究生,再后来加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白硕一个人横跨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金三角,是中国人工智能93学派的风云人物和重要组织者,这段故事各位邻里有兴趣可以查阅《中国人工智能简史》三卷本第一卷致敬传奇。2002年,白硕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总工程师。曙光站开通的目的,是为了推广计算所研制的曙光一号计算机。
在早期上网用户掰着手指头数的时候,早3个月可是占足了先机。曙光站当时特别火,大家都在那泡着。水木清华最早的目标就是登陆人数超过曙光站。毕竟没有人来,BBS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当时有上机同时又有上网条件的人实在不多,1996年,清华成立了计算机开放实验室,承担全校的教学上机、学生自由上机等任务,大的计算机公共课都在这上,清华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课程,领到相应的机时。比如学编译原理,可以领到若干个机时,就可以到开放实验室用来上机和上网。这样有条件上网的用户一下子就增加了。
水木清华还做了一些技术手段,增加内容的供应。既然源代码用的是台湾新竹的火鸟,各个BBS的版块和分类也是直接照搬过来,版块名称都是英文,所以是通用的。最火的版块就是电脑技术这样的版。
黄峥嵘还在火鸟里配置了一个特定的端口,过段时间就自动的交换信区,同步帖子,这样内容也就同步过来了。那时候上网看人掐架,可以过足眼瘾。方舟子等人当时正活跃在中文网络世界。
到1995年底的时候,水木清华Telnet登录的人数已经过千了。当时BBS的瓶颈就是在千级,然后不断的优化内核,增加内存。
那时候还流行玩MUD,就是一种以文字为主的多人交互游戏。通过文字发出命令。方舟子为首的北美中国留学生,以金庸小说为背景编写出了文字MUD《侠客行》。水木清华站则搭建了《东方故事1》和《东方故事2》,开始提供MUD服务。
这时候用户人数也已经超过了曙光站,黄峥嵘这台做毕业设计的机器,硬盘狂转,服务满载。
黄峥嵘主外王轶对内
1996年7月,陆明结束了一年的新加坡和美国的出国交流,回国后继续读博,1998年毕业,然后赴美工作至今。水木清华的管理工作,就逐步交给了黄峥嵘和王轶。
黄峥嵘善于和人打交道,所以负责运营方面的事情。王轶则负责版务,在BBS上,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王轶的真名,只知道网名叫懂懂,ID是ace,来源于Ace of Base,瑞典的一个流行乐队。
黄峥嵘的ID是Dire,也是来自于一个乐队Dire Straits,是一个朋克风格的英国乐队,因为乐队起初收入很少,勉强维持,所以自嘲,意思是“困境”。
果然,水木清华面临的第一个困境很快就来了。因为抗议一个考试,有人通过BBS组织在主楼前静坐。然后学校就开始关注到BBS了,系里面有位老师就跟黄峥嵘说,你要不就把它关了,别惹事,要不你就自己承担责任。黄峥嵘就说,那我就自己承担责任吧。
这也是清华很特别的一个文化,事后再看,往往有当事人都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对于新鲜事物,并不会一棒子打死。只要不是太出格,同学自己可以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刚开始的时候,黄峥嵘承担了一个最艰苦的活,就是每个发的帖子都会去看,因为晚上发帖量最大,所以每天都是审帖子到深更半夜,看完然后拍个空格键,帖子就发布了。因为睡得太晚,作息制度变成了上午11点起床,去食堂吃完饭,然后就坐在实验室折腾BBS,晚上有点时间就搞搞毕业设计,研究点东西。就这样坚持了三年。
中间也有些时候差点顶不住。北京市公安局九处管网络上的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系里的老师带着九处的人,晚上跑到宿舍把黄峥嵘找过去,问某个帖子是从哪发的。
久而久之,黄峥嵘跟九处的人都交上了朋友,甚至还跟九处主动提了一个建议,做了国内最早的一套关键字过滤系统,节省了很多工作量,九处的人特别高兴。
有一次,水木的网友找到黄峥嵘,说有一个玩MUD的攻关秘籍的帖子,发了两天都没发上去,不知哪里出了问题。黄峥嵘也检查了半天,发现帖子里面有一句话,叫“农民 运石头”。
到了1996年以后,水木清华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北大未名站了。相比北大未名,水木清华更加中庸一些,陆明形容办水木清华的初心,因为有条件最早接触到互联网,就像第一次进了大观园,看得眼花缭乱,也就希望呼朋引伴,把这些给更多的人一起分享,让大家都能够享受到最新的技术和文化,觉得前人做了那么多工作,自己也应该贡献一点。而且清华也是一个学术的圣殿,自然吸引了各路英豪。
BBS成了互联网当时最火的应用,大家整日整夜泡在BBS上。
这时候水木清华的上线人数开始爆发了。
水木清华继续在监管、技术和网络文化中取得平衡。最开始的版块是偏向于网络技术和学术的比较多,然后娱乐方面包括线下聚会吃饭也多了起来,最热的版块叫做清华特快,就是类似于今天的“今日头条”,是最热门的新闻。
刚开始的版块分类从台湾BBS而来,等到有新的版块申请,就是依靠黄峥嵘和王轶拍脑袋。随着加入的同学越来越多,有一些人就觉得需要做更细致的规定,于是这些喜欢制定规则的同学就开始起草规则,比如版主是怎么选出来,每一个版主每天要看多少文章,要上线多久等等,像公司章程一样,做得非常细。王轶带着一些站长,还有ming、kcn等同学,进一步修改内核,优化程序。
因为人数越来越多,资源占用越来越大,原来的SUN工作站,也由黄峥嵘化缘来的曙光服务器代替。黄峥嵘在cgi1.0刚刚出来的时候,还及时的做了HTTP的服务,这样就使得那些只看帖子,而不实时聊天的人少占系统资源。
当时甚至还有很多人愿意募捐,出一点钱,但是几个创办人都不知道怎么收,收款单位该写谁,水木清华站是一个奇特的体制,有点像民办官助,它的创立和管理都是学生,并不是由清华官方设立;但是带宽资源等等,又是免费用的学校资源。既没有组织,也没有公司,完全靠着同学们对互联网的一股热情。所以捐款也就不了了之,只好不断在技术上去挖资源和潜力。
1996年,黄峥嵘读完了硕士。陆明和王轶都相继出国。只留下黄峥嵘在管理水木清华。为了继续未完的事业,他选择留校,呆在网络中心。吴建平任网络中心主任。
当时网络中心正在改革,要求教职员工要签到打工,还装了打卡机。早上7点40分就要到实验室打卡。黄峥嵘跑去找吴建平,说这个我做不到啊。审帖子都是深更半夜,7点40分的时候BBS很空闲,没事干。后来商量了一个解决办法,说那个打卡的卡片还是得领,时间也就不深究了。
在黄峥嵘如履薄冰的运营下,水木清华没有关过站。有一次最严重的时候,是1997香港回归那一年,学校里觉得有这个雷在,实在受不了,要关站。黄峥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叫《论网络文化》,还找了北大法律系的教授改了一版,然后交给校办公室,校办转给了当时的副校长,看了这篇论文之后,还专门叫到工字厅,长谈了一次,说我支持你。这样水木清华站又续了一条命,就是这样一点点续下来的。
水木清华的人和事
APNIC 1994年会的时候,黄峥嵘也进了实验室,他也作为志愿者参与了这次会议。
黄峥嵘在会议中与陆向谦一起,APNIC由日本人把持,日本演讲嘉宾的比重也是最大的,但日本人英语可不咋的,但这难不住黄峥嵘,他每次都能连猜带蒙个八九不离十,给一旁的陆向谦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次会议还有不少赞助商。作为赞助商之一的Asend送了一台Max 4000的数字DDN设备给大会,黄峥嵘直接推荐给了当时还在深圳电信新技术中心的李黎军师兄,深圳电信成了中国商用互联网第一个采用数字拨号技术的运营商,也是Ascend在中国拿到的第一个商用订单。
李黎军是87级计75班的师兄,后来与王江创办了航班管家,李和王江一起都是美团的天使投资人。这世界不大。
来而无往非礼也。黄峥嵘这边给李黎军推荐新技术新产品,李黎军也给黄峥嵘和水木清华找营生。
深圳电信下属的数据通信局(移动的前身),也想架一套BBS。曾李青是当时深圳电信数据局市场科的科长,张春晖是科员。曾李青向李黎军求援,李黎军满口答应,顺水推舟,顺水人情。
黄峥嵘对王轶说,咱们有活干了。就去到深圳帮他们架了一套,这就是一网情深BBS,是在教育网之外,中国互联网最早的面向公众的BBS。
黄峥嵘和王轶也不是白干活,深圳电信以资助前沿研究的名义给实验室捐了十万块。有个段子,黄峥嵘王轶一下飞机就进机房干活,从下午干到夜里九十点才问,管不管饭啊,曾李青一拍大腿说你们还没吃饭啊,于是叫张春晖去打包几份干炒牛河过来,就是电视剧《繁花》中宝总豪掷2000元点的干炒牛河,许是饿了或是深圳电信局门口的师傅手艺精湛,这份干炒牛河让黄峥嵘念念不忘,于是每次黄峥嵘过深圳来,请他吃饭,干炒牛河成为其必点菜,以及炒花甲。
张小龙也曾混迹在水木清华。当时他在做Foxmail,偶尔会在这里讨论技术问题。有一次有人介绍黄峥嵘和张小龙线下聚会认识,两人都是湖南人,不过吃饭的时候,张小龙也不怎么说话,他和马化腾一样,线下属于话少的性格。
有次和曾李青在华侨城一粥馆喝粥,提起他当年开着他的跑车去广州谈收购Foxmail的事情,当场直接拍下,中间也有黄峥嵘的加持,想想这应该是可以比拟甚至超越Google对安卓和YouTube的收购案进入中国互联网乃至全球最牛逼的互联网收购案了吧。
广州互联网的另一个超级节点也是张小龙台球搭子的吴锡桑,网名Fishman,是当时水木清华Visual版以及病毒版的版主。吴锡桑创办的天夏科技后来被网易丁磊收购,包括两款游戏,图文MUD《天下》,以及《大话西游》。这是中国网络游戏的开端之一。吴锡桑最近在重新创业ing,做AGI时代的游戏公司,行业老兵,壮志满怀,激昂千里。
吴锡桑线下的另一个好友周鸿祎也是结缘于水木清华,他们两都开宝马,一个5系,一个7系。吴锡桑也是广州互联网圈子借车最多的人,至于理由你懂的。
周鸿祎当时在北大方正,也成天泡在水木清华,见人就怼。虽然站长们都很烦这个刺头,但是并不妨碍周鸿祎通过水木清华BBS最后追到了女朋友也就是后来的太太胡欢,哦,现在的前妻。
清华计算机系91级的慕岩在水木清华BBS上也很活跃,他和大学同学田范江后来一起做了婚恋社交网站百合网。其实百合网之前,水木清华撮合的成功率也很高,中国互联网可考的第一次网络婚礼也是在水木清华。婚礼就在水木清华BBS的聊天室举行。新郎jg和新娘nita分别走进了虚拟世界的church聊天室,Love版的众多网友都见证了当时的盛况。那一天是1997年11月16日。
互联网当时已经风起云涌,黄峥嵘组织能力强,和互联网早期的不少大佬都认识。丁磊当时在广州淘金花园创业,黄峥嵘写了个smail的邮件系统,还跑去找丁磊,说要不要一起搞。丁磊在埋头写程序,笑着说我为什么要跟你搞,我自己做不行。后来丁磊就做了163.com的邮箱。
黄峥嵘在学校一直呆到了1999年。然后被同年级计94班的张旭拉去加入信安世纪创业,做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类似网络银行的证书系统等等。
黄峥嵘离开学校之后,BBS就更加动荡了。有一年多的时间,学校一直想把它关了,最后的结果是2000年11月,学校派了一位网络中心的博士,作为校方负责人接管了水木清华BBS,而且要求只对校内开放。到2005年,水木清华出现了分支,kcn等站务组的人重新拉出去创办了水木社区,变成了newsmth.net,由站务组组建了一家公司来运营,一直到现在。
水木清华开创了社交网络的时代,既影响了之后的酒井BBS,也启发了后来的ChinaRen,因为有清华同学的努力,社交网络开始从校园进入到广阔的商业社会。
水木清华BBS的诞生,更是连接了张小龙、曾李青、李黎军,吴锡桑、丁磊,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强人都曾多多少少在此形成交集。
水木清华是一种很纯粹的坚持,没有功利心,它就是想分享互联网的美好,做一个让技术、让文化流淌和传承的地方。它最大的价值就是成就了很多人。
早期互联网的纯真和美好,在水木清华上洋溢。自此之后,人们相识、相遇和相知,有了一个全新的媒介。
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执行委员 张路 对本文采访和初稿写作贡献良多,特此致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