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通康

乌罗地处高山偏僻之地,过去是川黔交界处,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个“舟舆不通、人迹罕至”的川黔交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跟西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封建王朝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政策,封赠世族首领官职,通过他们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达到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目的。乌罗长官司应运而生,唐时设乌罗洞,宋时改乌罗洞为乌罗司,元时改乌罗司为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明时改置乌罗长官司。

乌罗长官司的管辖范围,据万历《铜仁府志》载:“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东抵四川平茶长官司界七十里,西抵思南府朗溪长官司界四十五里,南抵朗溪长官司界一十七里,北抵思南府沿河祐溪长官司界二百三十里。”

乌罗长官司作为封建王朝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从建立到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从唐朝贞观四年(630)设置乌罗洞算起,到民国初年,持续了1280多年。若自宋开宝年间(968—975)乌罗洞改置乌罗司算起,到民国初年,也是900余年。上千年的风云变幻,土司制度如一块磐石屹立于世,影响了近10个世纪,演绎出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和神奇,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土司文化。

据《铜仁府志》《松桃厅志》《黔南识略》等记载,唐朝贞观四年(630)设置乌罗洞,隶属思州。据《元史》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秋七月壬午朔,湖南制置张烈良、提刑刘应龙与周隆、贺十二起兵,行省调兵往讨,获周隆、贺十二,斩之。烈良等举家及余兵奔思州乌罗洞,为官军所袭,二人皆战死”。这是正史中出现最早的对乌罗洞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八府之一乌罗府

宋开宝年间(968—975),乌罗洞改为乌罗司。宋政和四年(1114),在孟溪堡置龙泉葛泽长官司。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四月,授杨通诚八乜孟溪土同知。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平茶、邑梅、石耶各洞“苗夷内讧,寻仇纠杀”,朝廷令杨通诚率兵平乱。杨通诚留长子杨光党据守乌罗、甘龙一带,带着其余四子率兵平息争斗,相继建立了邑梅、平茶、石耶、地坝四洞土司,掌管军民事务。其长子杨光党授乌罗军民土知府,二子杨光辅授邑梅军民土知府,三子杨光彤授平茶军民土知府,四子杨光隆授石耶军民土知府,五子杨光贵给以清水(今岑巩清溪)一带资源富有之地发展畜牧业。明洪武七年(1374),分平茶地置溶溪芝子坪长官司时,杨光贵的孙子杨世荣则被任为正长官。于是,在川黔边一带开创五土司,杨通诚即为五土司始祖。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平九溪十八洞,元政权进入武陵地区,置思州军民安抚司,改乌罗司为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归其所辖。《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讨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

明洪武五年(1372),朝廷将元代的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改变体制,设置为乌罗长官司,并将该司拨归思南宣慰司统领。杨光党的四世孙杨再雄归附明朝,仍授乌罗司世袭长官。

明永乐初年,思南、思州二宣慰司之间因争夺朱砂矿井而结怨,相互仇杀,矛盾不断激化。朝廷借此对思南、思州二司进行改土归流。明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朝廷废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将思州宣慰司22个长官司分设思州、新化、黎平、镇远4府,将思南宣慰司17个长官司分设思南、铜仁、乌罗、石阡4府,结束了田氏宗族自隋唐以来对“川东半壁、湖南一隅、夜郎全幅”之地的近800年的土司统治。同时,于贵阳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自此建省。

乌罗府辖乌罗、平头著可、答意(明永乐三年设置,治所在今松桃长坪乡地甲村)、治古(明永乐三年设置,治所在今松桃正大镇新寨)和朗溪蛮夷(明洪武七年设置,治所在今印江朗溪镇)5个司,乌罗进入辉煌的历史时期。设府后,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十月初五,设立乌罗府儒学,是贵州建省后设置的镇远、石阡、乌罗、铜仁、新化、黎平六府儒学之一。从此,松桃有了正式教育机构,开松桃教育之先河。

明宣德五年(1430),治古土司龙答哥、答意土司石各野因不堪忍受卫所流官的苛虐无度,“所属治古、答意二长官石各野等聚众出没铜仁、平头、翁桥等处,诱胁蛮贼石鸡娘并竿子坪长官司吴毕郎作乱,招抚不服”(《明宣宗宣德实录》)。贵州指挥使调集明军平苗,两年后龙答哥、石各野战死。正统三年(1438),朝廷废答意、治古二长官司,乌罗府只存3司,不足以立府,故废乌罗府,将乌罗、平头著可两司归铜仁府管辖,朗溪蛮夷长官司归思南府管辖。此后,乌罗、平头二司则由铜仁府管辖了300多年,直到清嘉庆二年(1797),松桃厅升格为省辖的直隶厅后,才又划归松桃管辖。

明隆庆二年(1568),乌罗土司城遭大火,司城建筑毁于一旦,治所移至孟溪黑坡,建司城,称黑坡城。隆庆六年(1572)因兵灾亦毁,又迁小寨,筑司城,称小寨司,直至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间长达340余年。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乌罗司长官杨宏基归附,准袭乌罗六品长官。康熙二十一年(1682)部颁号纸,仍以乌罗六品长官任事。康熙二十五年(1686)部颁铜印一颗。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官为流官,废土司为府、州、县。雍正八年(1730),置松桃厅。雍正十年(1732),撤省溪、提溪二司,保留乌罗、平头二长官司。嘉庆二年(1797),松桃厅升为直隶军民厅,将铜仁府辖的乌罗、平头二司拨归松桃。道光十五年(1835),乌罗司划为乌罗正司和乌罗副司(麻兔司)。

1913年,改松桃直隶军民厅为松桃县。1915年,松桃设置东区(盘市营)、南区(普觉)、西区(孟溪)、北区(长兴)、中区(蓼皋)5个区,乌罗属西区管辖,统治乌罗区域近千年的乌罗长官司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孟溪小寨土司城被拆除。土司印信由清末民初最后一位土司长官杨庆荣的后代交政府保存,现存放于贵州省博物馆。

2022年6月9日,笔者与《古司乌罗》编写人员到乌罗司城调查采访,实地查看乌罗土司城遗址,并在城隍庙与90多岁高龄的乌罗中学退休教师冯锡清座谈,听他摆谈乌罗土司辉煌的历史和美丽的神话传说。

乌罗府从设置到废除,只存在26年。治所开始设在上衙,以杨氏长官司衙为临时办公场所。在杨氏土司的协助下,计划于司衙东部兴建府衙。第二年,于府址之东修建了城隍庙,同时修建了府衙围墙和东南西北四门及城门土地庙。府衙修建的规格为坐北朝南三进四厅,府衙后西角还有花厅。万历《铜仁府志》记载,乌罗府在“乌罗司稍北里许,永乐十一年置,宣德七年废”。遗憾的是,府衙开建不久,杨氏土司率兵协助明军进剿西川叛乱,土司三兄弟皆战死沙场,致使府衙的修建被迫停止,致使府废都未能建成府衙。

乌罗长官司司衙为乌罗正长官杨世雄于洪武年间所建。万历《铜仁府志》记载:乌罗司治“在府治西,永乐中,长官杨世雄建。正厅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大门三间,正德初毁于苗。正长官宅正厅五间,寝室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大门三间。前有绰楔,额曰贞节,为节妇萧氏树也。副长官世居麻兔,去司治五十里,房宅与正长官同”。

如今,土司城已不复存在,除一座城隍庙外,遗址上只剩一些零星的断壁残墙和保存至今的古地名让人们追忆那上千年的历史。司城遗址在今岑司村,人们仍称这里为司城。司城原分为上边城和下边城,城墙为土砖和石头砌筑而成,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从南门进入,为土司衙门。现居住在衙门遗址上的寨子称官衙组。南门前面的大田,现称为南门大田、官家大田。官衙组里,至今可看到一段土城墙,城墙边有一条水沟,现称为南门沟。衙门府邸处有一圆形地段,叫花厅,是衙门的后花园,至今人们仍称这里为花厅。衙门府邸后有一座城隍庙,是司城保存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古建筑。司城西南角上,有一口水井,用大石板砌成,水井四季不干,称为官井。司城上边城,明朝之时就筑有沟渠,引龙塘湾之水,沟渠引水而下绕司城外围一圈,进入岑司大坝灌溉良田。沿龙塘而下左侧即为司城上衙门,至今仍称为上衙。上衙前面,清乾隆年间,杨氏土司曾在此兴建了两座高七层的古塔,一座文笔塔,一座文昌塔,毁于“大跃进”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隍庙

乌罗是高山上的平地,自古缺水,缺水的地方往往注意蓄水。乌罗古时用什么蓄水?水塘,所以乌罗水塘很多,星罗棋布的水塘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从明朝起,土司官员就注重保护这里的水塘,缓解干旱时节的人蓄饮水困难。还沿水塘挖沟凿渠,引水灌田。过去,曾有“乌罗四十八口名塘”之称。如前进村的杨荷塘,罗家湾的罗汉塘,干田湾的凳脚塘,张家院子的蚂蝗塘,岑司村岑星坡的鸭子塘,岑司腰甲的绿荫塘,岑司院子的府后塘,岑司村上边城的龙塘,下边城的喻家塘、灯窝塘,上衙处的土地塘,丰岩村小丰岩的板桥塘。乌罗丰岩村排山口有三口塘,称之三星塘、席子塘、坛子塘。毛溪村有一口塘称之庙塘,常年不干,灌溉当地良田上千亩。石塘村曾有十口塘,称为十塘,后谐音改作石塘。

虽说缺水,又常年干旱,但也有涨洪水的时候。乌罗没有江河,洪水怎么泄呢?靠消水洞泄洪。说起消水洞,就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一年,天下暴雨,乌罗坝涨起了漫天的洪水,淹没了良田,连房屋也沉浸在洪水中,人们呼天唤地,哭声不断,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叫观音娘娘下凡查看。观音娘娘乘一匹天马行至乌罗大坝上空,看见这里洪水翻腾,一片汪洋。坝子上的人们在洪水里挣扎,呼天哭地。观音娘娘见此情景,立即让她的天马饮水减灾,同时紧闭慈目暗使神力凿消水洞泄洪,解救生灵。这消水洞一凿通,坝子上的洪水便有了下泄之处,不久洪水就流干了,太阳冉冉升起,灾民得救了。天马一抬头,见太阳金光四射,便四蹄收拢,蹲坐于地,化作了一方巨石,变成观音山,长久庇护这一方的百姓无灾无难,五谷丰登。坝上的百姓摆上香案长跪三天三夜,敬拜感恩。到了第四天,只见观音山上祥云飘绕,一个美妙的声音在半山响起:“天上玉皇福天下,山上观音照乌罗。”乌罗因此地而名,消水洞和观音山也自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