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骆玉明

历史上的那些所谓英雄人物,他们在成功的时候并不强调时运,强调事由人为、成败系人,可是到了失败的时候,他们说那是时运。

一个巨大的历史成功,并不是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有很多个人不能够预料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汉诗”这一章里,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两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诗篇,《史记》里保存下来的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它们也不能算是很杰出的作品,我之所以选来讲是因为它们包含着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关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的理解。

我们知道,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秦末时期反秦的楚国武装的主要领袖,同时在灭秦之后两人成为争夺天下的对手,经过多年征战,最后项羽成为失败者,而刘邦成为成功者。

史记》既是历史巨著,同时也是文学性的作品,司马迁在探究历史变化的一些内在因素的时候,同时也在捕捉人性中的一些东西,他试图在巨大的历史过程里来理解人。大家看司马迁写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会看到两个人物一种很明显的性格对照。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区别,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和一个有点“油腻”的中年人的区别,也是一个有着贵族修养的贵族和一个有点无赖的平民的区别。

项羽在军事上无疑比刘邦有更高的才干,他所指挥的战争、所获得的成功,特别是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里,远远要比刘邦要宏大。而最终项羽失败了。

所以项羽在垓下遭受合围,四面楚歌、走投无路、面临绝境的时候,他唱了这样一首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信。

《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是司马迁用了非常浓厚的笔墨写出的项羽的英雄末路。整个《史记》才50多万字,大约从黄帝写到汉武帝时代,留给每一个人物的篇幅是很节制的,但是司马迁在写项羽的失败时几乎是不节制的。

为什么呢?他就要写这个所谓“英雄末路之辈”。

项羽一次一次地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面对着一次一次的小规模上的战斗的胜利,而终究归于整个战局的全面失败。也就是说,项羽本来似乎是有充分的理由自信的,此刻他却面对着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场面。

“时不利兮骓不逝。”古人讨论历史人物的命运时,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时运。无论你有多么巨大的能力,如果时运对你不利的话,你就必然失败。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那些所谓英雄人物,他们在成功的时候并不强调时运,强调事由人为、成败系人,历史上一切成功都是由人来做成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成就。可是到了失败的时候,英雄们不再强调成败系人,他们说那是时运。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那么时运是什么呢?时运是人所不能,是一个不可理解的难以琢磨的东西,如果一定要给它一种解释的话,就是各种不能预知的外在力量与不能预知的方式相结合的结果。

英雄在这种时运面前会感受到无奈。

项羽感叹“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他的无奈——愿我的失败不要成为我永世的耻辱,希望我的失败到我的死结束。

而刘邦呢?他出身于底层,毫无凭依,所谓“提三尺剑取天下”,风云际会,取得极大的成功。

刘邦写下《大风歌》的背景,是他胜利后回到家乡沛县宴请父老,找了一帮家乡的儿童,组织了一个少儿歌唱团,唱他自己写的《大风歌》,真是意气慷慨,志得意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但是我们读这首歌的时候又会发现,里面有一种不安。这种不安跟项羽的不安是相似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如果要拍摄这首诗的话,屏幕上首先出现了狂风和乌云乱滚的激烈景象,这是对秦末整个国家事态的一种象征性的描述。在这样一个动荡的过程里,有人失败,有人成功。

成功的是谁?刘邦。所以才有了“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但刘邦为什么会感到不安呢?

他不安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成功的意外。

一个巨大的历史成功,并不是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有很多个人不能够预料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它并非是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它的变化包含着不可测。简单而言,历史的背后包含着一种不可测的东西。

那些巨大的历史变动,它因为什么原因而起来?它最终会演变到什么方向?

越是伟大的人物,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无力,因为他们越是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历史功绩,越是能够感觉到:成功中的那些不确定的因素和不可预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刘邦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句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哪里能够得到贤臣良将来帮自己来统治这个国家啊?!

在秦末的动乱当中,刘邦乘着这个时代的风云,建立了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稳定的和延续历史时间非常长久的一个王朝。这是多么宏大的事件,多么伟大的经历!但未来依旧是不可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