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元末残暴统治的朱元璋,凭借着双手建立起了大明王朝,他深知元朝的灭亡乃是自身统治腐朽导致的。

所以,在国家治理上,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强硬的,态度是坚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就为明初的四大案埋下了处置底线,其中,空印案是朱元璋惩戒贪腐、整治吏治的主要表现。

在处理这场案件当中,朱元璋的强硬统治手段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为了惩戒触及到朱元璋底线的各级官员,他不惜将全国1171个府县衙门的主印官员全部杀光,更是导致因此案牵连被杀人员达数千之多。

虽然,朱元璋的手段雷厉风行,但这场发生在明初空印案却有着不一样的说辞。

在众多被杀的官员当中,竟然有多人留名史册被后世缅怀,以致历史对朱元璋处理空印案的手段也产生了怀疑。

那么,空印案因何而发,哪些人受到了牵连,最终又是如何收场的。

时间回到明朝刚刚建立,虽然朱元璋对元朝的统治深恶痛绝,但国家治理的措施与手段,还是有一部分承袭了元朝时期的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对账销账制度,明朝初期的官员依然秉承着元朝时期的对账销账做法。

这便为空印案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因为,按照之前的惯例,各府、县每年须向户部、中央上缴税赋,而到了年底,户部便要与地方进行对账销账。

在此过程当中,户部按照国家的要求,必须保证每一笔款项能够如实的对上。

如果稍有错误,前来对账的各府、县就要重新返回地方,再次梳理账目,然后回京与户部对账销账。

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这样操作起来能够严格避免地方少交、漏交税款,而且,对腐败问题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是,设计的初衷是理想的,执行起来就遇到了困难。

毕竟,在明朝初期地方上缴税赋时,往往采用粮食抵祱的方式,这样一来,在运输粮食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损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损耗根据距离远近会有大小区分,如此,地方与户部的账目就出现了对接不上的地方。

如果按照户部的要求重新返回遥远的边疆地区,梳理账目,再返回京都。

这样一来一去,甚至严重的反复多跑几次,就使得地方官员苦不堪言,同时,对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也有着致命的限制。

为此,元朝时期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那就是,进京办事的各府、县官员会携带一张盖有地方印信的空白表,如果户部的账目出现问题,那么,这个官员就可以在京都直接用空白的印信表进行修改,再与户部对账。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明初。

朱元璋在起初也被蒙在鼓里,但他偶然间发现了这种做法,于是,雷霆之怒便降临在了各府、县官员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制度的沿袭本就是他极力反对的,同时,各级官员如此操作,甚至户部都不主动上报,是对皇权的极大隐瞒与挑战。。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还会出现腐败问题,更是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在洪武九年(有的说是洪武十五年)空印案发生了。

按照朱元璋的处置措施,他的办法就是杀。

从户部开始,一直杀到了各府、县,1171个府、县的掌印主官被杀,主官以下所有官员被施以杖刑,并流放充军。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负有监察地方的言官实施惩戒,因此丢掉性命的言官更不在少数。

现如今,无法统计因空印案而丢掉性命的人数,但一个笼统的说法表明,明朝初期官员有2万多人,因此案导致5%的官员被杀。

在朱元璋看来,被杀的官员统统有罪,但实际上也有一些官员蒙受不白之冤,而且是那种留名史册的清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民请愿的方克勤,便是其中一员。

他在济宁期间,不仅多次违抗上命,保全百姓,还敢具书上奏,表明朝廷政策的缺失,但就是这样一位清官却因空印案被朱元璋送进了大牢。

除方克勤以外,郑士元、郑士利两兄弟在空印案上的表现也堪称典范。

大哥郑士元在湖北任职,弟弟郑士利只是一个普通人,郑士元因空印案被抓捕、释放之后,郑士利写了数千字的利弊书呈给了朱元璋。

在文中,他详细叙述了空印一事的来龙去脉,并阐述了优缺点,还给出了解决之道。

但他这种行为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为两兄弟再次招来了灾祸,他俩被朱元璋重新抓捕,判处了流放。

至此,空印案的处置算是完结,而明朝官员的暗箱操作之举也被废除,只能乖乖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对账销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