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聚焦、培育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构建“融合—优化—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融合、协同是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使数字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企业、行业与高校合作以及各种要素深入融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支撑。
一是推进数字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供技术支撑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探索数字化教育教学新理念,利用数字化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数字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通过产学研的深度结合来孵化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数字教材、试题库、案例库和素材库等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培训体系,熟悉数字化、信息化的特征,发现专业教育与数字化的结合点,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学生数字化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共同的资源,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学分管理体系,建立学分累积和转换的激励体系,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涉及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打造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高校要对接地方产业企业,搭建校企协同、专创融合实践平台,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专创融合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
三是推动企业、行业与高校的合作。企业、行业与高校的深入合作、协同发展,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也能够激发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创业团队融入企业行业,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技术需求,优化科技创新基地。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与区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相匹配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引入各领域行业导师、技术专家进入校园,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展校内培训。企业为促成产学研合作交流提供更多的资金、场地和资源支持,将市场需求反馈给高校,高校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成果和人才的需求。
优化是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教学团队、考核和评价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一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校内各部门的科技园、创业园、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信息、技术、知识、人才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资源对学生开放,并借助校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等实习实训平台,为学生参与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造条件。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依托产学研平台实现知识协同共享,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的真实场景,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优化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目前尚缺乏具有行业和创业经验、跨学科、跨领域的创业教师,现有的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强化以满足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由校内专业带头人、具有行业企业经验的校外导师、技术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形成专兼师资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团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优化对创新创业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创新创业教师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保障机制,实施个性化管理,充分重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能力和贡献,优化创新创业教师的考核机制,注重对创新创业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能力和贡献作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培养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是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培养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学生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制定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构建满足学生创业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成才环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潜能,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创新创业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沟通合作、把握机遇的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道德品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企业、基层、社区,用创新创业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培养有理想、能担当、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作为和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作者系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09日第6版
作者:包福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