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故里、雅江之源,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日喀则,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半城山半城水涵养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美秀丽环境。
日喀则市入选“十四五”时期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积极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充分发挥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作用,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特色路径。
大美生态迎客来
龙年新春期间,不少人选择到珠穆朗玛峰,饱览世界最高峰的风采、许下新年的愿望。在定日县扎西宗乡“珠峰小镇”,一辆辆刷着绿漆的电动环保车满载着游客,驶向珠峰大本营。
为切实保护珠峰生态环境,日喀则市在“珠峰小镇”打造了电动环保换乘中心,采购了47辆纯电动环保车,有效控制进入珠峰核心保护区的车流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垃圾产生量。2023年,纯电动环保车共运送游客40余万人次,减少进入核心区车辆达11万辆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600万余公斤,景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据介绍,后续在“无废珠峰”创建工作中,将基于现有生活垃圾压缩处理设施提升就地处理能力,全链条打造“无废”珠峰小镇,并以点带面创建“无废珠峰”景区。
日喀则市明确七大类创建目标,形成评价标准,推动“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其中,将“无废景区”“无废星级饭店”等建设纳入绿色发展战略中,将“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作为星级饭店评定和A级旅游景区评定的硬性标准,对不达标的饭店和景区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不予通过评定。
一个“绿、美、净”的生态日喀则正广迎天下客,畅游祖国边疆壮丽山河。
有机“粮仓”更健康
江孜县青稞、聂拉木县野葱、亚东县鲑鱼……越来越多的日喀则农副产品完成有机认证,“西藏粮仓”正不断转型升级,让广大消费者畅享舌尖上的安全、美味、健康。
日喀则市全面推进涉农领域环保工作,实现化肥采购零增长,有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综合利用率达92%;加强农用地膜使用和回收管理,回收率达88.38%,全面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做好过期药品及包装废弃物的集中保管、集中运送、无害化处理;采取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轮作,秸秆还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客土改良等各项措施,确保耕地安全利用。
同时,日喀则市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阵地式宣传、白色污染“拉网式”清理等活动,全面营造崇尚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促进全民养成节能节俭的生产生活习惯。
走进仁布县红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合作社每年回收量达1500多吨,经济效益达4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8名困难群众就业,月工资4000至6000元,垃圾分类回收材料源源不断转换为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放眼日喀则这片“水土肥美的庄园”,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绿色底色愈发浓郁,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图景正徐徐铺展开来。
绿色制造“碳”路行
谢通门县从工业节能、节约用水、建筑节能等方面入手,开展建筑垃圾、弃渣和尾矿制砖制砂生产建设。谢通门县以招商引资模式,谋划固废材料高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计划年消化弃渣、尾矿20万吨,年生产标准砖4000万块,机制砂7万吨。
近年来,日喀则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发展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日喀则市积极组织企业创建自治区级绿色制造企业,组织珠峰华绿、曲登尼玛、旺达食品、宝翔矿业4家企业积极申报绿色制造企业,目前全市获批的自治区级“绿色工厂”企业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2家。引导企业使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推进技改项目,1家合作社和4家企业成功推荐入驻地球第三极优选标准平台,14类产品已纳入地球第三极优质产品目录。
借势好“风”“光”,日喀则市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成效凸显。日喀则市光伏+风电装机总容量达805兆瓦,储能达2547兆瓦时,累计投资85亿余元。
千山竞绿,生机勃发。日喀则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加强资金全方位投入、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推进全方位宣传、建立监测评估体系,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无废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