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宜良汤池法庭“望闻问切”工作法全面“理疗”物业纠纷

“小物业”关乎“大民生”,人民群众对幸福最朴素的期待,便是安居乐业。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汤池法庭辖区生活小区逐年增多,物业公司与小区业主的矛盾日益凸显。汤池法庭不断发掘和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司法服务为轴心,以护航民生幸福为落脚点,采取“望、闻、问、切”工作法治疗物业顽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表识里,察民情

为促进物业纠纷源头化解,汤池法庭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作用,主动深入一线,察民情、知民意、“望”风险,准确把握辖区物业纠纷源头方向。构建“法官+网格员”矛盾调解机制,畅通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沟通渠道,使网格员的“熟人”优势与法官的专业知识相互补充。同时,与乡镇、社区、小区等相关部门和人员形成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及时研讨化解,确保物业矛盾在萌芽状态有人应、有人管,努力实现预防在前、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的诉源治理效果。

“闻”声索迹,听民意

在物业纠纷中,业主拖欠物管费大多因为对物管公司的服务和管理存在不满意的地方。耐心倾听业主心声,不仅能够深层次了解双方矛盾的根源,矛盾激化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建立法官和老百姓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大部分业主在情感得到宣泄后,渐渐消除抵触情绪,愿意配合法官做调解工作。

主动服务,“问”民需

为民服务须问需于民。破解困扰群众的难题,应当多问问群众的需求。物业纠纷涉及人数多,为减轻当事人诉累,汤池法庭从“坐堂问诊”转变为主动到小区里“巡诊把脉”,构筑高效便捷、成本低廉、就地化解的解纷“连心桥”,让司法服务“有温度”、“接地气”。通过询问双方诉求,寻找双方争议的焦点,了解双方达成和解的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方“切”症,解民忧

一是分清情况,量身开方。针对有调解意向的案件,采取“多元调解+司法确认”“线上调解+线下调解”,整合街道、社区、司法所等相关部门力量,及时集中调解、远程调解,就地化解,有履行能力的促成当场履行。针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及时立案,上门送达,快速审理。优化诉讼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解纷处置时间,确保当事人的权利及时兑现。二是标本兼治,药到病除。通过加强宣传和巡回审判,一方面引导业主、业主委员会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合理表达诉求,一方面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及时回应业主合理诉求,督促其进行整改,不断规范服务行为,避免形成恶性循环,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共同营造和谐、舒适、幸福的安居环境。

近两年,宜良法院共受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617件(汤池法庭参与办理案件占比为26%),其中诉前调解251件,诉中调解254件,判决112件。群众有所呼,司法有所应。下一步,汤池法庭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望、闻、问、切”工作方法,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全方位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努力绘制辖区美丽“枫”景。

董红波

(云南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