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小长假,不知道又有多少年轻人准备和家里“断亲”。

对于打工人来说,一年到头出门在外,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加上调休攒出来的几天假期,奔波上几千公里回到家里,听到的只是父母关于工作、婚恋等等话题千篇一律的规训,实在是让人扫兴。

甚至不如躺在家里,好好的睡上几天懒觉,休息充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春节的时候,就有一个山东女孩选择留在自己的出租屋,独自过年。

她没有出游计划,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要忙,就是单纯的不想回家,索性就直接不回了,真的头铁。

她说,“我不想看到父母忙前忙后,而我又不得不装作合格的子女。”

这种“貌合神离”,原来并不止存在于婚姻关系,当它存在于亲子关系中的时候,更让人窒息,却无能为力。

在他们的眼中,世俗的成功都有着千篇一律的模式,结婚生子,考编考公。

而不婚不育代表着没有未来,自由职业等同于没有工作,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他们会预设万家灯火时没有一盏为你而亮,会担忧你孤独终老又老无所依。

我想,他们的本心还是爱孩子的,只是这种强加的、沉重的爱,年轻人们再也不愿去背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时候,上一代人基于经验的“为你好”,并不一定适用于新的社会环境和孩子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现在的孩子们,在社会上吃的苦头已经够多了,他们只想从父母那里,得到一点甜而已。

可父母们却浑然不觉,依然沉浸在自我感动式的教育里。

他们说,吃亏是福,吃苦是炼。

可现在的年轻人说,只要你肯吃苦,那就会有吃不完的苦等着你。

之前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一个父亲说,儿子每天上下学要坐车2小时,抱怨离家太远,可是我想锻炼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怎么才能让他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呢?我以前在农村每天步行上下学也没说过什么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区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对这个父亲的讨伐,有的网友毫不客气地说:

没有投胎到权贵之家,投胎成你的儿子,他这辈子往后吃苦的机会有的是。能稍微轻松一点的日子也就是成年之前这段时间了,别没事找事,很困难吗?

还有一个妈妈也是奇葩,带女儿坐火车出远门,故意给她买了无座票,女孩只能站在过道里,实在撑不住了,就坐在行李箱上歇一歇,还要艰难地避让来往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母亲配的文案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这位“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我还没让她捡破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明不用吃苦受累,却要想方设法自找苦吃,这样只是满足了父母的一己私欲,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如今孩子们要吃的苦,早已不再是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热衷让孩子吃苦的父母,还有最常见的扫兴型父母。

之前在某乎看到一个题主说起自己跟妈妈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努力工作攒了些钱,花了7.5k奖励自己一台电脑,打算犒劳犒劳自己。结果兴高采烈地跟妈妈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妈妈的回复是:

“你要利用这个电脑好好工作学习。”

可能从小到大,这个题主一直生活在这种错位的对话中。你也不能说妈妈就不爱他,但是这种完全无视孩子感受,完全不共情,只顾自己输出自己态度的做法,真的会让孩子敬而远之。

恐怕从此以后,再有什么开心、激动、难过、伤心的情绪,妈妈不再会是他第一时间选择分享的人了。

米粒妈还写过这样一件事:女孩700元游泰山被骂攀比,撕开多少父母最不堪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女大学生自己攒好了钱,约好了同学,规划好了目的地,只是因为和爸爸报备了一下行程,结果就得到了一串严肃的灵魂拷问。

看了女孩和爸爸的聊天记录,米粒妈脸上只写着“莫名其妙”四个大字。

周末爬山这再也正常不过的小事,怎么就上升到“社会价值”“家庭背景”,怎么就影响学业,怎么就不合时宜了,怎么就是虚荣、爱攀比了?

明明是一件放松心情的好事,到头来却变成了一场女孩再也不愿回忆的噩梦。

也许是父母觉得孩子把钱用在自己身上,是贪图享乐,可当他们收到来自子女的礼物时,反应却也是同样的令人扫兴。

有一次,一个初中男孩在母亲节时给妈妈买了一大束花,结果被妈妈大骂一顿。

儿子希望妈妈开心,可是妈妈只看到这束花不实用、浪费钱,还逼着孩子去花店把花退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孩子委屈得一直哭,妈妈反而不理解,“这小孩送给妈妈的礼物,送的人开心,收的人更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好礼物”。

代入孩子的视角,他懂感恩、有行动,简直是一个再贴心不过的孩子了。

而妈妈无情的斥责,无疑会寒了男孩火热的心。

当孩子与父母分享有趣的生活见闻时,他们会被指责在学校不务正业;当他们抱怨工作和领导时,他们会被教育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当他们偶尔表达生活的压力和悲伤时,他们也会被认为是矫情。

要知道,父母扫兴时,赶走的是孩子的爱意,不仅让孩子失望难过,更会堵住孩子下一次敞开心扉的欲望。

他们对自己父母关紧了自己的心房,但渴求亲情温暖的需求却仍然存在。

于是,他们便会去寻求“赛博父母”的关爱。

“赛博父母”会对着屏幕前的年轻人们亲切地喊着“宝贝女儿、好大儿”,笑眯眯地跟大家分享着每天的日常。

点进视频,就能收获到他们暖暖的关怀。

他们会说:

“女儿女儿,今天没有受委屈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贝回来啦,咋哭啦?谁欺负你了跟爸爸说,爸爸给你撑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在学校怎么样呀?累不累呀,宝贝?”

“哎呀,我们丫头今天下班回来怎么没有精神?来,爸爸给你做好吃的。”

考试搞砸了不敢回家,可“赛博父母”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不好就不回家,你不要爸爸妈妈啦?”

孩子考公、考研、考编的压力很大,“赛博父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眼光狭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会说:

“宝贝,实在抱歉啦!爸爸妈妈没有很大的本事,能护你一辈子衣食无忧,所以总想着你能安稳点,再安稳点。

可是看到你疲惫不堪的眼睛,和一直被压制的兴趣爱好,爸爸妈妈想或许是真的做错了,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去考公考研,谁去做出好吃的小蛋糕?谁又去当闪耀的大明星?

孩子放松点!世界是大胆者的游乐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来没有责备,教你积极正面的看待问题,用极其真挚的话语,永远让你感觉你是被无条件信任和偏爱的那一个,这让无数在爱匮乏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们破了大防。

明明都是非常日常的问候,但听了内心却莫名感觉到温暖,他们发现,原来爱与支持真的可以与生俱来、不用附带任何条件。

他们成群结队把在“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一一向“云爸妈”倾诉,在评论区抱团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父母对他说:“考不上你就废了知道吗?我们给你创造这么好的环境你对得起我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父母一次次否定小时候的自己,长大了仍然觉得她没有一点长处,所以宁愿让遗憾成为遗憾。

他们看着“赛博父母”的视频,觉得自己“就像路边的流浪狗莫名其妙被抱起来亲了一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不配得感,看得米粒妈也十分心疼。

我们组建一个家庭,是为了幸福,家本应是每个孩子唯一的安全岛,可如果连这个岛都不安全了,他们又能躲到哪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那些声嘶力竭喊着“断亲”的年轻人们,是真的想要断绝亲情的羁绊和血缘的纽带吗?

我觉得并不是,我想,那反而是一种对理想亲缘关系的渴望。

对我们的孩子,去爱他吧,去鼓励、信任他吧,去做一对不扫兴的父母,不要等到把孩子推到了虚拟的世界里,才想起要去和“赛博父母”抢孩子。

咱们共勉。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学习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