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恋中的男女眼中只有对方,容不下其他任何事物。爱情里的离别对他们来说,是“谁见薄衫低髻子,还惹思量”的惆怅哀伤,是“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情不自禁,就是“你若多来一时,我便多欢喜一时”的热切期待。

相思一直是艺术创作、尤其是文学创作中的主题,写尽了着迷于爱情的世人们心底的那一抹时而浓郁、时而淡薄的忧伤。

渴望“一生一世一双人”那种长久不离分的相守是人们对爱情的终极愿景,然而,事实证明,好的爱情并不是寸步难舍、恨不得把对方揉进自己身体里。

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也不是频繁联系、事无巨细地融入到对方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于亲密会破坏爱情的“美感”

所谓“登高必跌重”、“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都会走向另一个反面。

同样地,恋人之间过度频繁的联系、过于亲密的距离,最终反而会导致亲密关系的疏远甚至破裂。

心理学认为,一段亲密关系中,双方过度地融入和干涉彼此的生活和隐私,最终的结果不是促进了解、增进感情,而是以一种“亲密”的方式深深地伤害彼此。

如同刺猬取暖故事中的刺猬们,为了取暖而靠得太近、反而容易被各自包裹自己的刺扎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刺猬效应!

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这种“刺伤”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盔甲,而是随着关系愈来愈亲密,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对方的角色中去。

倚仗着亲密无间的身份,开始肆无忌惮地“敞开心扉”与对方相处、甚至对对方的生活指指点点,这种原非出自恶意的行为却着实对彼此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所以,恋人之间过于亲昵、不分你我的相处方式,破坏的不仅是爱情中那种朦胧的“美感”,还有那份原本健康的亲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距离感和分寸感,是爱情保鲜的良药

玛格丽特在《飘》中写道,“再深刻的爱情也会有厌倦的时候”。

其实并不是爱情本身变质了、疲倦了,而是我们相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消耗掉了我们对爱情的热情和期待。

其中恋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懂得把握爱情中的距离和分寸。所谓“距离产生美”,即便是亲密关系,也是如此。

一方面,适当适时地保持距离,可以防止亲密关系“变异”成冷冰冰伤人的利剑,从而维持一种良性的恋人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小别胜新婚”,偶尔的疏远能保留住爱情中那份神秘感和新鲜感,不让自己在对方心中过早地“枯萎”。

“七年之痒”从何而来?不过是天长日久的相处之下,两个人活成了一个人,感受不到爱情、甚至对方的存在,而没了往日的激情和甜蜜。

所以,倘若总是在分离之时难捱相思之苦、而一日三次地报备生活、联络感情,反而会促使这段爱情走向“早衰”的结局。

正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获得爱情你可以随便用什么办法,而保持爱情却需要智慧”,千万不要等到亲身实践过、经历过,才懂得将爱情维持在一种既亲密又疏远、浓淡相宜的状态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自放心,努力过着同一个方向

那么,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我想,《小王子》早已给出了答案,“爱不是相互凝望,而是朝同一个方向看去”。

最理想、最美好的爱情应该是,两个志同道合、心生爱意的人,一起携手对抗时间的流逝、生活的无聊和人生的虚无,在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偎、相互扶持,共同走向遥远的永恒。

所以,重要的不是总想方设法维持爱情,而是在确定彼此的心意之后,朝着既定的方向行进。

爱是一种过程,是路途中的美好,而不应把它当做方式、抑或目标,唯有此,才能真正超脱出“被业力纠葛的小爱”,反而能在不经意间成就一段永恒的爱恋。

“我们都曾不太完整,直到彼此碰面的这一刻,拥抱彼此内心的伤”,一直很喜欢歌曲《我要你好好的》中的这样一段歌词。

其实,不论是亲人、朋友还是恋人,那份爱的本质是一样的,相聚的时候彼此取暖,短暂的分离也要“各自放心地努力过着”,因为我们有着彼此的支撑和抚慰,有着共同的梦想和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舒婷的《致橡树》中的这一段可以说是完美地刻画了一种真正健康美好的爱情状态,一时的甜蜜与轰轰烈烈只会催促悲欢离合,只有彼此牵挂、各自努力,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拥有更纯粹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