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播出的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改编自柯岩同名小说。该剧讲述了1980年代前后发生在北方某城市一所工读学校的故事,塑造了徐问、黄主任和于倩倩为代表的工读学校师生的经典形象,斩获了第6届“飞天奖”连续剧一等奖、优秀导演、优秀音乐、优秀女配角等多项大奖。《寻找回来的世界》5月7日起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电视艺术》将该剧导演许雷1985年发表在《中国电视》杂志上的创作阐述再次编发,为观众理解和寻找“回来的世界”提供路径。引导观众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柯岩同志在工读学校前后生活了二十多年,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写出了三十万字的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

小说一经出版和广播,就在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小说反映出的广阔生活和柯岩同志作为诗人的写作热情,是我们拍摄的基础和依据。

柯岩同志在谈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时说过,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对这一问题,创造了工读学校这种独特的样式,有着鲜明的中国特点。

我想我们把这方面的生活再现在屏幕上,奉献给电视观众,使他们对献身于工读教育的老师们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使整个的社会都来关心和治理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

有的同志曾向我建议,电视剧改换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我说,不能改。《寻找回来的世界》多么富有诗意和哲理啊!它能给观众更多的想象。

我希望将来观众在看完我们的电视剧后,能超越我们所表现的内容,想一下自己丢失了些什么,如何去寻找“回来的世界”,怎样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兼顾纪实性和抒情性

首先,是抒情性。我认为应该重视和爱护原著的艺术特色,小说中许多章节诗意盎然,给人们美的享受。所以,我们这部电视剧首先应该是一部充满抒情性的、诗意浓郁的电视剧。

在反映工读学校的电视剧里强调诗意,这无疑是给我们自己出了难题。但是我想,柯岩同志做到了,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

于倩倩有这样一句台词:“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一首诗。”导演、演员、摄像、美工、作曲、照明等等也应该培养自己具有这样的能力,在平凡之中挖掘出内在的美和诗意来。

其次,是纪实性。作者笔触涉及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无论是大时代的动荡,还是小儿女的私情,都写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我在读这部小说时,仿佛和于倩倩一起走进了工读学校的大门。我希望电视剧也能让观众不知不觉地走进那段生活里面去。

但这一切都是以真实为前提的,任何虚假都将起到破坏作用。

第三,是戏剧性。我认为连续剧在结构上有些类似于优秀的章回小说,每一集都应有一两段打动观众的好戏,结尾要有悬念,不然观众是无法连续地看下去的。

抒情性、纪实性、戏剧性也许存在相互对立和矛盾,但我认为在这部连续剧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经过全组同志们的努力,我们会拍出一部既充满诗意,又是真实可信、引人入胜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