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背景

公元前361年,秦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秦孝公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当上秦国的国君后,对秦国的贫弱痛心疾首,他决心励精图治改变秦国的落后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孝公非常重视人才,因此他向天下发出了秦国求贤令,表示如果能让秦国富强,将给予高官厚禄。在众多来到秦国的贤才之中有一个叫卫鞅的人,也就是商鞅。秦孝公对卫鞅的强秦称霸之术非常认同,就任命卫鞅为大良造,主持秦国的变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连续两次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崛起,实力大增。下面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0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利好分析

1.在地方上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各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员由中央直接指派,只对中央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以前,普遍流行的是分封制,国君并不能直接统治自己国家的所有土地,而是靠分封主代为统治,实际上中央的权力被分散了。

商鞅还在民间建立什保制度,五家为一保,相互监督,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能力。此举带来的是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变法之前,国君不能直接插手地方管理,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改革后政府的税收大大增加,这样就为组织庞大的军队奠定了后勤基础。

2.控制粮食流通渠道,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商鞅规定,土地属于农民,但是农民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土地。通过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每个农民的就只能是通过土地耕作生产粮食。农民生产的粮食通过政府控制的渠道输送到秦国府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秦国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就意味着农民能够从事的活动只有生产,这样就有源源不断的粮食来供应秦国的战争需要。

3.实行军爵制。

商鞅将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只有在军事上有所贡献才能得到爵位。爵位从低级开始受封,通过立功积累到更高的爵位。在秦国,爵位越高,也意味着社会地位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秦国,想要获得爵位只能通过从军立下功劳,这种垄断性的社会生活与军事挂钩制度,极大激发秦人从军的主观意愿,更能够激发秦国整体的好战特性,因为只要战端一开,就意味着拜官进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