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出动了80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自行火炮,装甲兵总兵力达1万余人,担任开路尖刀部队,向越北边境之敌猛烈突击,支援步兵攻击前进。

越北地区为亚热带山岳丛林区,山多林密、道路稀少、河溪纵横、雨多雾大,并不适于出动装甲部队作战。但为了能尽快完成作战任务,我军统帅部沿袭了战争年代的大规模运动战思想,制定了在高平方向主战场由装甲兵部队打头阵,进行长途纵深的穿插迂回,包饺子,打歼灭战的战役计划。力争实现闪击战意图,速战速决,速歼速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装甲兵部队很久没有进行实战了,基层官兵都无作战经验,高级指挥员也只有少数人打过仗,但也无指挥本级部队作战的经验。为了打好这一仗,装甲兵部队抵达边境秘密集结后,充分组织了侦察,摸清了当面地形、敌情和道路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准备。

在战前的准备阶段的一个多月中,参战装甲兵部队进行了20-40天的临战训练。内容主要有结合预定的作战方案和战区地形,侧重学习了山地作战战术和山地驾驶、射击、通信及战场坦克抢救、抢修技术。以提高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步坦协同为重点,还进行了步坦炮协同演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坦克装甲装备方面,向参战装甲兵部队补充了604名坦克乘员和修理工、27辆62式轻型坦克、30辆63式水陆坦克、19辆63式装甲输送车、10辆坦克抢救车和14辆工程车,以及一批汽车和器材。为50余辆指挥坦克增装了指挥电台,200余辆坦克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全部坦克安装了烟幕筒。组织乘员对车辆进行了三级保养和普查,排除大小故障4100多处,使98.8%的坦克处于完好状态。另外,从后方前运了坦克器材11个师基数、9个团基数,以及常用器材共2300多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2月17日作战打响后,我装甲兵部队在地形复杂、敌情不明、阻击重重的艰险情况下奋勇上阵,支援步兵勇猛突击。特别是在东线高平战场,陆军第43军坦克团、陆军第42军坦克团结合步兵组成两个装甲摩托化突击集团,集中数百辆坦克、装甲车从布局关突破,走牛车小路抢占东溪,又沿4号公路长途奔袭高平,一路猛打猛冲,演出了蛇谷奇兵般的英雄传奇。

我军装甲兵精心准备,密切协同,克服困难,顽强奋战,闯过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发射1万多发炮弹和30万发高射机枪弹,支援步兵粉碎了越军防线,先后夺取高平、老街、谅山、柑塘等重镇,为全线作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