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上旬,辽沈战役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双方几十万大军争夺的焦点集中到了辽西地区小小的塔山。

塔山其实并没有山,而是一座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称为塔山村。该村东临渤海边的打鱼山,西依白台山、虹螺山,形成了界于山海之间的一条狭长走廊。塔山村地势低洼平坦,自西向东地势渐高,海拔261米的白台山是这一地区制高点,其向西连接虹螺山及连绵的丘陵地带,向北则地势愈发平坦。塔山村南侧有一条干枯的河滩,宽约30米,叫作饮马河。通向锦州的公路从村中间穿过,北宁铁路从村东侧约1公里处通过,北至高桥,南达锦西,在饮马河处有一座铁路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要在这一地区设置防线,就需要控制西起虹螺山,东至打鱼山一线,绵亘正面宽约12500米。其中从主要制高点白台山经塔山村向东至海边是主要防御地区,正面宽约8000米。当时国军先头部队已经到了离塔山村南侧很近的营盘车站,其北距锦州国军阵地只有不到20公里。从军事地形学上来说,塔山地区地势平坦,正面狭窄,纵深不大,可依托的天然屏障极少,又易遭到海上火力攻击,防守起来非常不易。

解放军东野第4纵队打下兴城后正在休整,突然接到野司发来的调防塔山指示。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立即向各师下达了出发命令,4纵各部采用昼夜强行军方式迅速东进,于10月6日相继到达塔山。不久,第11纵队、2个地方师和加强的东野直属炮兵、第二兵团炮兵旅一部也陆续进入塔山地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亲自来到塔山,带着各纵队首长和师、团干部到前沿勘察地形,研究了防御方案。最后决定沿北山、白台山、塔山村、铁路桥、高家滩、打鱼山一线设防,8个师分一、二线阵地,实施集中兵力,重点防御,控制强有力预备队的战法,在火力上采取分散部署、集中使用的原则,不怕伤亡,与敌反复争夺,坚决守住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具体部署上,以第4纵队主守东起打鱼山西至白台山的8000米正面,使用第12师和第11师1个团为第一梯队,以第12师的34团、36团两个主力团分别防守塔山和白台山正面,纵队主力担任第二梯队;第11纵队配置于第4纵队右翼,沿虹螺山向西设防。其中一线部队都要保持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机动力量,以保证能够适时向敌发起反击。随后各纵队、师、团即依令部署,并抓紧时间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和向前沿囤积弹药。

为了打好这次防御战,总部将东野直属炮兵和第二兵团炮兵旅各一部加强给了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第4纵队。全纵队拥有包括日式150毫米榴弹炮、105毫米加农炮、75毫米野炮和75毫米山炮、82毫米迫击炮、92式步兵炮、高射炮在内的各式火炮119门(不含配备到步兵连的60炮),实力相当强大,已非昔日的土八路可比。同时,后勤部门在战前筹集了各种炮弹4万多发(含大口径山野榴炮弹约6000发),并下发给部队各种子弹21万发,有力保障了部队的作战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战之前,林彪特别致电给程子华和吴克华,以严厉的口气下达了训令:“锦西以北大、小东山,锦西以南松山街皆为敌阵地,两锦仅距30里,我军绝对不能采取运动防御的方法,必须采取在塔山、高桥及其西北部署,进行英勇顽强的防御战。必须以死打硬拼,死守不退,反抗敌之飞机大炮和步兵的猛烈冲击,利用工事沉着地准确地大量杀伤敌人,使敌在我阵地前尸横遍野。”

塔山阻击战的烈火,即将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