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50年代后解放军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有55万多陆海空三军部队参战,前前后后打了28天,歼灭越军57000余人,取得了重大战果,打出了国威军威。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战过程中我军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出现了不少危急时刻,打得英勇壮烈,有9000余名指战员流血牺牲,2万余名指战员光荣负伤。战后总结经验时,指出部队伤亡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战术水平不高,而之所以不高的直接原因是有大量新兵参战。

那么,为何我军会有大量新兵参战,这就不能不谈到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因为长期的备战需要,加上那个年代的特殊要求,我军规模开始急剧膨胀,出现了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等问题,非战斗人员大幅度增加。到了1975年时,全军总员额超过了660万,成为了全世界最庞大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军费被用于人员开支,影响了武器装备的改善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军队的实际战斗力令人堪忧。

在这种情况下,军委果断对军队进行整顿,实施了全军精简整编,花费了很大力气。经过一年多努力,全军的陆军员额被压缩,特种兵得到加强,陆军军增编坦克团,将高射炮营扩编为团,使陆军部队的反坦克和防空能力有所增强。陆军师实行了甲、乙种和摩托化师的编制,其中甲种师基本保持齐装满员,乙种师的规模缩减为甲种师的一半,战时再进行扩编。同时海军和空军也分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简整编。整编完成后,全军总人数减少了近90万,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临战前,为了适应作战需要,参战的9个野战军就要紧急将下辖的乙种师扩编成齐装满员的甲种师。因为当时没有组建专门的预备役部队,而临时征调担负预备役任务的基干民兵又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便将大量刚入伍的新兵补入到各部队完成扩编。

如原来的乙种师有6000人左右,就需要补入新兵和部分从其他部队抽调来的老兵及技术骨干5000~6000人,扩编后的连队约60%~70%都是新兵。同时又紧急扩编机构,补充、提拔和调整了大批干部,配备、充实了各类骨干和技术人员。

当时的战争组织工作搞得也比较匆忙,临战训练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大量新兵只来得及完成了1~2次实弹射击,投掷了3~5枚手榴弹,并急补了爆破、土工作业、排雷、防空、防化、战场自救互救、野外生存、穿林行军及从单兵到营的山林地区攻防战术等一系列军事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想见,都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回却养兵一个多月就要求上场打胜仗,该是一件何等困难的事。要知道,这次作战的对手越军可是历经抗法、越战等20余年战火考验,技战术纯熟,士兵都能够熟练使用连以下编制多种武器的沙场劲旅!

综合上所述,已经有力回答了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