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没有十全十美,如果有,那背后必然隐藏着大坑。
——坤鹏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七卷第七章(下)

原文:

所以老话说得对,假如先无事物,就不能产生任何事物。

解释:

因此还是老话说得好,如之前便无物,则不能生成任何事物。

很明显,生成的过程中必须有某种东西“预先存在”,即必须有“从什么东西变为什么东西”中的那个“从什么东西”“预先存在”。

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在以前存在,那么任何东西要被产生出来就是不可能的。

原文:

明显地,现存各物必出于先在各物;物质就是先在的部分;

物质既见于创生的过程,也由此创成为某些事物。

解释:

显然,现存的各个事物必是出于先前存在的各个事物,质料就是其先前存在的部分;

质料既呈现于创生过程中,也由此质料而成就为某些事物。

原文:

然而,物质是否可算公式内的一个要素?

什么是铜球?

我们当然从两方面叙述:

我们说它的物质是铜,又说它的形式是如此如此的图状;

而图状就是它所归隶的切身科属。

这样铜球的公式中是包含有物质的。

解释:

但是,质料甚至在事物的公式中也是一部分吗?

比如:什么是铜球?

我们当然是从两方面来解释:

我们说其质料为铜,又说其形式是这样的图形(球);

而图形形状即是它应归属的密切科类。

这样的话,铜球的公式之中则就是包含了质料的。

原文:

至于由某物质〈那个〉制造的事物,在制成之后则不再说“某物”〈那个〉而说是“某物〈那个〉制的”;

例如雕象不是“石”而是“石制的”。

解释:

而由某质料制造而成的事物,在制成之后则不再用其质料来称呼它,而是说“质料制造的”;

比如雕像不叫“石头”,而是说“石头制造的”。

原文:

一个健康的人则不是以彼所由来而为之称呼。

理由是,一个失去健康的病人复获健康,同时那病人原亦是人,那健康的人仍是从人这底层物质制造起来的;

但健康的由来与其说是出于人〈底层〉,毋宁说是出于“阙失”,即“失健的人”〈病人〉,所以健康的主题便不是“病人”而仍是“人”,这还是那“人”现在成为健康的了。

解释:

一个健康的人并不被说成是那他从它得得变健康的东西,

这个理由就是,尽管一个事物既来自它的缺乏也来自它的基质(我们称它为质料),比如,变得健康的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病人,说它变成为毋宁说是从它的缺乏而变成(如一个健康的主体的产生是来自一个病人而不是来自一个人),

因此,这个健康的主体不被说成是一位病人,而被说是一个人,而这个人则被说成是健康的。

一个事物的本质和它的缺乏构成一个实体的辩证存在的两个相互说来的两个方面,

而作为一个实体,支持它的基质当然是质料,

所以一个人从生病变为健康就是它的基质,即质料的存在状况的变化,所

以这个变化中既涉及一个人也涉及一个病人,说一个病人变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它的主体仍然是这个人,

如果把病人看成为一个主体,那么它变成为健康的人之后是不是成了另一个主体呢?

所以,在生成过程中,质料也扮演着不可能少的作用,

首先,它必须是生成之前预先存在的东西,即从那个事物而变化来的东西;

其次,它是这生成过程中的主体,是它由一种状态(即一种形式)变成了另一种状态(即另一种形式),在这个生成过程中显然形式,也就是事物的怎是(本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至于事物如铜或木材和砖的形式或秩序原是隐晦而无名的,

当它们制成铜球与房屋,大家看不出它们被褫夺了什么原形式,

因此不象健康主题那样着重于“阙失”〈健康的人常被当作病愈的人看〉,而就称铜球为铜制品,房屋为砖木制品。

解释:

亚里士多德最后进一步解释了另一种情况:像铜或木或砖的形式与秩序本来是没有称谓的,当它们被制成铜球或是房屋之时,大家看不出它们是被夺取了原有的什么形式,因此这点不似于健康的主体那样重点为在于“缺乏”,而便称铜球为铜制品,房屋则为砖木制品。

原文:

这里在言语上凡由物质制成的,就不以原物质称,而加以语尾变化,如雕象非石而为石制的,房屋非砖木,而为砖木制的。

(虽则我们仔细的考察这些情况,可知石之于雕象,砖木之于房屋,在制造过程中所改变的却并非持久性的物质而也是石与砖木的原秩序或形式。)

这就是我们运用这样言语的理由。

解释:

凡是由质料制成的,就不会以原来的质料相称,而是加上其后缀,比如雕像就不是石头,而是石头造,房屋非砖木,而是砖木造的。

(虽然我们仔细考察了这些情况,知道了石头于雕像,砖木于房屋,于制造过程中所改变的并非持久性质的质料,而还是石头与砖木的原来秩序与形式。)

这就是我们这样为其称谓的原因。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