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思辙和兄姐出了趟门,回来后便被老爸司南伯范建罚跪。

他跪到膝盖酸疼难忍,也不敢吱声,范闲看着他好生可怜,于是找到司南伯范建理论。

弟弟并没有犯错为什么要惩罚他?

范闲打了太子门徒的护院,陷入太子之争是有人刻意为之,并不是弟弟和姨娘的手段,而且范思辙和人动粗也是因为对方侮辱家父范建。

种种迹象表明不是范思辙惹出的事端,范闲不理解父亲为何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惩罚弟弟,这实在是太过苛刻。

范建则叹息:他让我失望太多次了。文不成,武不就,整日游手好闲,简直一无是处。

范闲却不认可,通过这两日的接触,他发现范思辙虽然贪财但并不是纨绔子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放鹰逐犬、吃喝嫖赌”诸如此类的恶习他一个都不沾,反而在“商贾之术、财务筹算”上很有天赋。

他痴迷于敛财,不过是为了能得到自己父亲的赏识,因为范建官至户部侍郎,掌管的乃是天下钱财。

为何范闲刚认识范思哲不久就能看出他的优点,而亲生老爸10几年都看不出来?

1

当局者迷

范思辙是范家唯一入族谱的孩子,他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

父亲范建身居高位,对这儿子的的期望当然是甚高。

可他却是不成器,心思不在读书上也不在习武上,反而天天追着家里的帐房讨钱。

嫡女范若若是京都第一才女,有了对比,在老父亲眼中:这儿子更像是扶不上墙的阿斗。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反而失望越多。

奥修曾说过:父亲总会因儿子所做的事与他不同而发脾气。

他总期待你做到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除此之外,你都错。

范建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人行事不像自己,反而一心爱钱,直到范闲的提问才点醒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范思辙的种种行为的背后不过是想得到父亲的认可。

卡耐基说: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的注意和赞赏是他们高兴的。

孩子在努力想得到父母的一句赞赏,父母却一叶障目了。

10多年的朝夕相处,不仅没有亲密,反而是让范建对范思辙有颇深的偏见。

他没有深究儿子敛财背后的原因,反而是对他的行为很是厌恶,对他向来是说重话与责罚。

他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能看见他的不足,这样怎么能拥有一份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2

旁观者清

范闲回到京都不过短短两日,他却看到了范思辙的优点。

看到街上有人卖小说读本《红楼》,一本要8两银子,买的人还不少。

得知书竟然是范闲所写,范思辙立刻发现这是一个暴利的商机,分成、利润他脱口而出,惊呆了身边人。

他不光是商业天才,而且对自己的父亲很是崇拜。

那天范家小辈与太子门徒起冲突,起因是那人借着有几分才气要以文人之名列《红楼》为禁书。

范思辙刚与范闲商量要借此书大赚一笔,这岂是断他财路。

于是他才与人理论,没曾想对方不仅对他无礼,更是在言语中侮辱司南伯。

这下,范思辙哪里忍得住,这才动起手来。

就这短短的相处,从范思辙的一言一行中不难看出,他对读书习武的确是没有兴趣,但他对数字的敏感、对父亲的敬佩之意是显而易见。

范闲作为旁观者一下就看明白了,对这弟弟也是颇有好感。

拉罗什福科说过这样一句话:

各种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观察点,有的需要抵近去看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才能判断得最好。

一个人的优点正是得从远处,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才能看得清,离得近了只会被他的不足之处遮蔽双眼。

3

静待花开

司南伯没有接受范闲要向范思辙道歉的提议,但是提出可以满足范思辙一个愿望。

可他的愿望竟然是要和父亲一起推牌九,而且还要来银钱。

司南伯虽然很是无语,但还是同意了。

他在牌桌上对儿子一句重话也无,耐心地看他赢光了自己所有的钱。

若若后来向范闲感叹:这才像一家人。

只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总能看见孩子的闪光点,只要父母愿意改变,这个家就会变得有家的味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只需要做好养护、用心观察,花自然会开。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日摘抄:

醉过方知情浓,死后才知命重,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