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杭嘉

十余年前,银行博物馆曾出版过《银行老存单》一书,书中一张张泛黄的存单,默默诉说着渐行渐远却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其中,不少票据是从事存单、票证方面收藏的赵压水老先生的精心收藏。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存单收藏家赵压水老先生的收藏小故事。

收到老,学到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压水

赵压水小时候住在南京中华门,因为那地方靠近火车站,于是童年的他与红红绿绿的火车票结缘不浅,从最初捡着玩,到后来集邮似地开始慢慢积攒,再到可以分门别类地摆出名堂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赵压水逐渐爱上了收藏票据这件事。这不,从民国至今的各类汽车票,以至债权、国库券、兑换券等金融票证,后来也纳入了他收藏“涉猎”的范围。当然,从数量上讲,还是以银行存单为最多。赵压水说:“以前我也收藏钱币,但我认为收藏银行存单比钱币更有意思。收藏钱币是谁有钱谁就能买到,而存单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得到的。”

为了使自己的收藏更系统、专业,藏品更有价值,赵压水还钻研了不少专业书籍。他认为,东西收藏到一定量的时候,就要思考“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他会根据从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和媒体上得到的资讯,来调整自己的收藏走向。哪些存单属于珍稀品种?哪些现在比较流行?在理论上的长进,使赵压水去市场中进行大浪淘沙的“实践”时,就更加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眼光也更准,再也不是“拉到篮里都是菜”了。

百年存单,百年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压水收藏的存单里,你可以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而这些现在看来已经难以理解或者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近百年的中国大地上,这些老存单清晰地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百年中国金融史,和那些岁月的百姓民生

“那时提倡节约,这种一分钱存单还有宣传画册呢,说一分钱可以买这个买那个,很多一分钱积累起来后就可以盖房子建工厂。”赵压水指着那张一分钱存单(见上图),这是1958年中国人民银行安康县支行的聚宝盆储蓄存单。赵压水说,那时的钱很值钱,一分钱就能在三汊河买票坐船过河了。

解放前通货膨胀时代,出现了各种大面额的存单,现在看来也很“吓人”。赵压水就收藏了一张100万元的“巨额”存单,存期一个月。“民国36年(即1947年),国民党中央银行发行2万元、5万元、10万元法币大钞,所以带来了这些巨额的存单。”赵压水说,那个年代通货膨胀,很多人都选择短期存款来规避风险。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压水玩收藏的最大心愿,并不是希望这些藏品可以在市场上卖出多高的价钱,而是希望可以把这些藏品介绍给更多人,让他们通过这些藏品更好地了解历史,分享其内在的价值。由于存单这类藏品比较琐碎,赵压水希望可以寻找到一家金融专业博物馆,保存和展出他的这些宝贝家当,于是便有了与银行博物馆的合作。

全国“银行存单”收藏界有“四大天王”,四家各有特色,赵压水则是以早期存单数量多见长,并且以编年的形式作归纳分类,相对比较全面和系统。每页的收藏旁,都贴着几张记事贴,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与之相关的史料与心得,赵压水表示:我这辈子最开心的,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银行老存单》这本专业书籍的面世!储蓄存款历来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几十年来各类银行存单版别成千上万,内容也丰富多彩,每当存款单在银行兑取提现后,使用过的实物券必须定期全部销毁,能够幸存下来的少之又少。《银行老存单》的出版,填补了票据类专业资料的空白。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