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军的表现不失为顽强,也给我军制造了不少困难,但最后仍然一败涂地。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战略战术上存在致命短板,二就是火力上严重不足。比较典型的是,越军参战炮兵的数量、质量都比解放军差得很远,特别是师以上炮兵力量薄弱,关键战斗使不上劲,无法有效支援一线部队,结果也就只能被打得落花流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越军的师以上炮兵虽然实力不逮,但团以下炮兵分队表现仍有可圈点之处。这次作战期间,越军采取了分兵把口、联点制面、消极防御的战术方针,以此来配置炮兵火力。如一般以步兵营为单位来防守某片区域,根据所担负的任务设置正面和纵深大小,建立若干支撑点阵地,相应构筑各种工事。通常包括40-60个机枪火力点、12-16个迫击炮发射阵地、10-20个无坐力炮发射阵地、30-60个40火箭筒发射阵地、120-240个自动步枪发射点,以及40-50个掩蔽部、观察所。

其中炮兵阵地配置比较分散,隐蔽伪装,以规避敌方火力打击。通常每个阵地配备2-4门火炮,最多不超过6门,亦可设置单炮,各炮间距20-30米左右,最大不超过70米。在火力配系的设计上,采取大小口径结合、远打近射协同、曲射直射并用的原则,提前标定火力诸元,根据观察所指示边打边修正射击参数,及时运用火力打击敌军,支援步兵防御或进攻。同时,越军很强调伴随火炮靠前作战,如连属60迫击炮距离前沿最近60米,营属82迫击炮距离前沿最近200米,都在射程极限上发挥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军还有一记绝招,就是组织单炮或双炮(通常使用轻便迫击炮)游动作战,多设阵地,打了就走,以冷炮方式狙击敌方重要目标和杀伤敌军,在取得战果的同时,还注重打击对方士气。越军的冷炮战术给我军参战部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给越军炮兵运用贴上了醒目的标签。下面就举一个越军冷炮袭击的典型战例。

东线作战第一阶段,广州军区第55军163师主攻同登要塞。越军集中精锐力量据守法国炮台、火车站、339高地,探某阵地群等核心据点,决意顽抗到底。163师步兵487团2营向探某阵地群猛烈突击,经过激烈争夺,夺占了几个主要高地,但接下来进展甚微,同越军形成拉锯对峙。由于战斗紧张持续,2营减员较大,数次补充新兵,干部也临时提拔,造成组织力削弱,纪律较为松懈,阵地管理不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军发现我阵地漏洞后,于是严密监视,并加紧进行冷炮袭扰。2月22日,越军观察到2营6连阵地疏于戒备,有人员聚集说话,武器弹药也胡乱堆放,遂突然发动冷炮袭击。其中一发炮弹引爆了我阵地上的弹药,致使6连当场伤亡15人,教训非常沉痛。

实战证明,对越军的冷炮袭扰战术不可小视,必须严格纪律,加强阵地管理,并组织力量克制敌人的游动火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