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十四年,中国军队即便不惜代价,打出的有限几次大捷代价也十分惨重,往往一场胜利伤亡的官兵数量比日军还要多,14年时间一共歼灭日军100余万人。然而1945年苏军进攻东北的日军,仅仅打了10天左右的时间就消灭了67万多敌人,这不免让人有些疑惑:苏联当年虽是顶级军事强国,但中苏军队之间的实力差距真有那么大么?我们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在二战末期,陆军已经完全实现摩托化,对德作战结束,出其不意自西向东调动百万大军,能够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强大的摩托化机动能力,参加欧战多年的机械化步兵,配合坦克、大炮、飞机的绝对装备优势,即便打37年鼎盛时期的日军也是摧枯拉朽,更何况是完全崩溃前夜的日军。经过十几年的对华战争日本在人力、物力上已成强弩之末,就是在战争初期,号称日军精英的关东军在诺门坎也让苏军打得找不着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去绝对实力的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讲苏军确实也捡了个便宜。日本关东军名义上有90万兵力,实际只有70万左右。而且其中几十万是由没有战斗力的在东北的日本平民男子组成,正规军也是缺少实战经验的三四流部队。而真正被称为精锐的早期关东军,1942-1945年间已经调往太平洋方向与美军作战,并且大部分战死在太平洋各岛屿上。加之日本本土遭美军汽油弹、核弹轰炸,官兵士气也低落到谷底。斯大林不见兔子不撒鹰,苏军几年来在东线都没有实质行动,看准机会一出动就是一百五十万人,显然是断定有必胜的客观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就真实实力而言,即便在1945年,中苏之间也没有看起来这样不成正比。中国抗战末期总兵力在500万人以上,部队规模无论跟哪个强国相比都是顶级水平。中国军队没有打出大规模的对日围歼战,跟早期双方装备差距过大,以及后期抗战总体战略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在1937、1938年中国军队也组织过投入兵力近百万人的正面决战,但因战争之初中日装备差距悬殊,效果不佳。而从武汉会战之后双方便转入了僵持拉锯,“拖”字本身也是消耗日本实力的一种策略,到了抗战后期中国军队总体实力已经不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战争进程来看,中国军队从未一次性投入150万正规军围歼某一地区的日军,而日军1945年8月在东北面对苏军时,有大量部队是直接投降的,比如日本的关东军第3方面军,从长春到沈阳等地,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就直接缴枪,这也是算作苏军战绩的,苏军没有任何伤亡,而这种情况在以往不可想象。所以中国军队和苏联军队面对的对手,虽然都是日军,但真实战斗力和作战意志方面存在极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