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1月,100余万解放军包围北平城,国军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此时在城内满打满算仅拥有25万兵力。如此悬殊的对比下,北平成功解放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一旦发生激战,双方伤亡势必惨重,城内百姓和古迹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两军一百多万部队围绕一座古城开战,破坏力可不是开玩笑的。作为国军华北统帅的傅作义知道抵抗下去徒增伤亡,却也很难下定决心主动放下武器。此时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发挥了关键作用,她成功劝说自己的父亲起义,最终力促北平和平解放。傅冬菊在北平立了大功,那么建国后她的个人发展如何呢?应该说有些出人意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冬菊当年劝父亲不要和解放军开战,并不仅仅是出于女儿保护父亲的考虑。早在1947年,也就是平津战役开战前一年多,身为国军高级将领女儿的傅冬菊,便已经秘密加入我党。平津战役中傅冬菊的关键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对公私矛盾时,她坚定的信仰和立场。1947年的傅冬菊才23岁,大学毕业后从事自己喜欢的新闻工作,是《大公报》的年轻记者。40年代的学生工作,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傅冬菊早在西南联大时就是思想活跃,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记者的工作特点,傅冬菊在内战期间四处采访、收集材料,对于国民党军的腐败,和我方解放百姓的土地政策形成的鲜明对比深深触动,不久后便加入了共产党。傅作义对于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但是并没有明确反对。因为傅并非中央军嫡系将领,而是绥系地方军统帅,与国军高层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傅作义也在观察投机,不排除给自己在解放军阵营留下后路和谈判空间,所以对于女儿的行动选择睁只眼闭只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冬菊在48年平津战役开战前夕,是我方有意调动到北平的,放在傅作义身边,目的就是借助父女亲情,在关键时刻劝说傅作义将军投诚。而调动的理由,也是报社的工作需要。傅冬菊果然在49年1月北平之战一触即发时,成功在家中劝说父亲率部起义,从而避免了古城一场空前的兵祸。傅冬菊既爱他的父亲,也热爱新闻工作,这为她建国后的个人发展定下了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解放战争时期策动敌军大将起义、投诚的我军特情人员,属于拥有重大功勋,建国后也多在军队、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比如廖运周、郭汝瑰等同志。但是傅冬菊则不同,她后来的个人发展有些出人意料。虽然傅冬菊功劳巨大,但是劝父起义之前她并没有从军从政的背景,建国时也非常年轻,才刚刚25岁。傅冬菊后来的生活,并非有些材料上讲的那样受到多大冲击。她一生钟爱新闻事业,未曾踏足政界半步,而是一直在新闻、文化界工作,先后从事过报刊编辑、《人民日报》部门主任等工作,直到年老退休时也是在杂志社任职。傅冬菊原本有很好的政治资源,傅作义将军建国后也是部级高官。但是傅冬菊志不在此,否则她也能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地位。傅冬菊婚后育有一女,晚年的傅冬菊生活安详,在83岁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