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中方合成旅与俄方摩步旅的巅峰对决。

拥有主场及人数优势的俄方明显胜券在握,然而,演习刚进行40分钟,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中方以火力机动和信息化双重的优势,迅速对俄方演习部队包围歼灭!

这是自2015年军改以来,中方合成旅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立刻引起了全世界高度关注。

那么,中方合成旅的实力到底有多么强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9月11日,贝加尔湖硝烟弥漫,中俄双方出动精锐部队,在沿岸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

早在今年八月,俄方已多次派空军巡检演习地带,为中俄合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几乎同一时间,中俄国防部又对外发布了演习相关信息,立刻引起了欧美及东亚的高度警惕。

尤其是乌克兰,乌克兰甚至高调叫嚣:俄方恐将以军事演习为由对乌实施军事打击。

之所以引起世界警惕,因为相比往常,此次演习主要有三大不同之处。

第一,规模空前。

作为武德充沛的军事大国,俄每年要与不同国家开展多项军事演习,然而,俄罗斯在欧洲方面的演习规模都相当有限。

按照欧盟对安全的规范要求,俄军事演习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欧盟派第三方观察员做即时检测。

为避免这一情况发生,俄方干脆严格把控了人数红线。

不过,此次军事演习只涉及中国与蒙古,其演习地区在亚洲板块,因此不受第三方国家限制。

中俄预计出动兵力30余万,飞机1000余架,坦克、装甲车等3.6万余台。

也难怪乌方认为俄方会借机发难,该演习规模,早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实战水平,是中俄前所未有的演习高度。

其次,演习无限接近现实。

俄方将此次演习定位为实战训练,在场地设计,目标靶向定位等方面都尽可能的模拟实战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习所选地区是俄方实弹训练相关基地,该基地完全模拟了战争状态,没有任何楼体掩盖,全军以露营的方式出现。

不仅如此,在目标设定上,除移动,固定多角度外,还会随着战争形势变化时刻转移。

该演习,完全可以调动双方军事、信息等各方面的技术,是近些年来两国在军事上的一次大规模举动。

最后,演习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

从贝加尔湖地区开始,呈扇形向欧亚地区扫射,其力量可以有效威慑东亚及欧洲地区。

这些地区,都是美国的战略要冲,因此让美国倍感不安。

不过,对于双方演习的目的,中方第一时间明确了立场:此次军事行动只存在于参演各国之间,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一场旨在维护地区和平的行动,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

于是在2018年9月11日,双方准备就位。

本场演习中俄尽显实力,双方在火力打击能力上不相上下,由于多年合作经验,在战略战术上也知根知底。

因此,这是一场纯粹的实力对决,双方对峙十分激烈。

9月13日上午,新一轮对决,更是将此焦灼状态推上了顶峰。

9月13日上午11时30分,随着上级一声令下,中方合成旅步兵纷纷跳入半地下的防御工事中,侦察员时刻关注俄方行军的动向,伺机对其进行突破打击。

此次合成旅的任务是迅速突破俄方一道战线,中方准备采取地空协同作战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步兵为狙击做准备的同时,炮兵榴弹炮及八门火箭炮已经全部满载就位。

随着俄军前锋行军速度的加快,手持望远镜的侦查员立刻向指挥中心发出了报告。

时间来到12时13分,俄军已经抵达最关键的战略地区,指挥中心立刻下令,要求炮兵立刻发射八门火箭炮。

只听见天空中此起彼伏的巨响,滚滚浓烟笼罩天际,上百枚火箭炮集体发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命中俄军目标。

随后,炮兵推着炮车不断将战线向对方方阵碾压,同时出动包括手榴弹在内的十多种炮型,几乎在顷刻之间,控制了战场局势。

一瞬间,炮兵将俄军的铜墙铁壁撕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此时,早已经埋伏就位的步兵迅速跟上,在炮兵的掩护下对俄军方阵进行近距离突击。

同时,步兵还大量使用步战车,发挥其突破性强、攻击力度大等优势,短时间内突破了俄军的第一道防线。

经过一番猛烈的射击之后,坦克兵团立刻跟上了补给火力。

坦克兵团在作战过程中吸取了俄军经验,灵活变换作战队形,化整为零,形成以三辆坦克为一组的作战方阵。

三辆坦克在作战过程中随时前后变化,能够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战略打击,将重火力在步战中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一时间形成钢铁长城无人能够靠近。

与此同时,上午11时50分,空军作战飞机早已经满载了弹药,在机场准备就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地面作战情况不断传回机场,空军部队第一时间就现实情况做出了调整。

等待陆军作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数十架中国战机迅速升空,前往指定地点支援。

空军作战,既是对陆军的火力补充,同时也是查缺补漏,将所有打击目标圈定在射程范围内。

随着炸药倾泻,打击范围被无限扩大,中方合成旅终于打击了战略目标,在本次回合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撤退的过程中,中方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陆地作战部队早已经提前一步向舟桥分队下达指令,要求他们迅速搭设鄂嫩河渡场。

该分队立刻利用信息技术,对河流水文情况进行分析,并选择了最佳战略据点接应主力部队。

如此短短40分钟内,中方取得了本次战略演习中的绝对胜利。

这一结果瞬间震惊世界。

在此次演习展开之前,包括俄方在内的世界各国均认为中方没有胜算。

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首先是兵力总数相差悬殊。

此次双方演习总数达到30万,但中方参战部队却只有3200人,实质上只相当于一个完整军备的合成率。

而中方所配备的武器,也是合成旅中的编制武器。

相比之下,俄方在陆军方面触动了中部和东部军区的精锐力量,海军则是从太平洋舰队和北方舰队中专门抽调。

除此之外,俄军还配备了专业的空降部队,其规模可谓是空前绝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敌我双方无论是兵力总数还是火力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方在近代战争史上,固然取得过多次以少胜多的优秀案例,但这毕竟是纯实力对决的实战演习,因此,此前外界对中方并不看好。

而中国,却用实际行动让他们刮目相看了。

其次是俄方具有主场优势。

研习地点是俄方实弹训练基地,地下防御工事大多为俄军搭建。

甚至为了准备此次演习,俄相关部队此前早已经在该地进行多次演习,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彻底熟悉战场状态,将主场优势发挥到最大。

但中国军队却是远道而来,不仅对防御工事和战略高地的具体位置十分模糊,之前更没有进行过适应性训练。

因此,这场演习是俄方以逸待劳对决中国的风尘仆仆,在具有如此明显的主场优势下,中方还能取得最终胜利是在难能可贵。

最后是作战部队的磨合状态。

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曾试图对陆军王牌摩步旅进行机械化改编,使其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状态。

然而在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改编计划戛然而止,直到普京上台之后对军队进行信息化改造,该部队才在近些年逐渐达到理想状态。

因此,俄参战部队早已经实现了向现代化改编到磨合的全部过程。

相比之下,中方明显有些仓促。

2015年,中方正式推出军改计划,根据现代化及信息化战争需要,将地空海作战部队整编程合成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前往俄方进行实弹演习,中方合成率也只实现了在两年内的迅速转变。

指战员,战士及武器之间还没有实现完美磨合。

然而,就是这样一只存在明显缺陷的部队,却在短短40分钟内粉碎俄军的第一道战线。

那么,合成旅背后到底暗藏着什么玄机?

其实从第79集团军某旅的军改过程就能看出。

该师以重型机械化部队为主,战场定位集中在火力覆盖和战线碾压。

然而该部队长期以来面临着指挥系统复杂,装备老旧及机动灵活性差等弊端。

2017年5月,据央视报道,该部队正在实行军改。

军改之后,该合成旅有三大明显特征,也是所有合成率的共同优势。

第一,轻装上阵。

由于重装机械化部队在陆军作战中承担着重要地位,因此在传统军队机制中,指挥系统设置相当复杂。

这就导致在实战及演习过程中需要层层上报,严格限制作战的灵活性。

如今对师团级干部进行大幅度整编,简化合成旅领导机制,能够实现及时反应,及时调整,有效提高作战的灵活性。

同时轻装还体现在部队的机动化设计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控制力,打击力都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如今必须对作战结构进行整体调整,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化作战需求。

第二,结合信息。

信息化作战已经成为未来战争的必然趋势,包括中俄演习,也多次依赖数据分析,以进行精准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合成旅必须配备完整的信息作战系统,要求信息系统实现对于战场的完全把控。

信息化是对人力的有力补充,能够做到打击范围广,打击目标全,误差范围小,打击精准度高等,能够将有限的活力和能力发挥到最大。

第三,综合打击。

此前传统军队中,师旅大多采取单一作战模式,因此在全面作战过程中需要第二派大量兵力,不仅军事人力消耗巨大,而且还不利于各部队协调作战。

如今合成旅改变这一点,将炮兵,步兵,装甲,工兵,侦查等各部队有力结合,甚至一只合成旅部队中就能实现地,海,空三位一体联合打击。

在同等兵力情况下,合成旅的作战灵活性与机动性远超常规作战部队。

从以上种种看来,中方合成旅其实是一支小型的海陆空综合部队,在战场上是无可挑剔的六边形战士。

中国斥巨资实现军改,建设多支合成旅,在全球普遍裁军的情况下,保证解放军的战斗力不减反增,而且无懈可击。

这才是中国军队的实力。

如今中国合成旅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是集炮兵,步兵及轻重机械于一身的六边形战士。

在中俄军事演习中,中方合成旅能够在40分钟内粉碎俄军第一道战线,再次捍卫中国军事大国的真正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