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赏高腔神韵 感非遗魅力”2024年松阳社科普及周活动在浙江松阳拉开帷幕。来自全县社科普及基地代表,各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代表及五中师生共计100余人参加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松阳举办“赏高腔神韵 感非遗魅力”社科普及周活动。松宣供图(下同)

舞台上,90后高腔旦角演员胡爽娃作为主讲老师,带领学生从高腔演绎的“探”“观”“扮”详细了解高腔艺术。通过直观易学的创新研学模式,学生们完美体验了一把传统戏曲唱、念、坐、打的经典艺术表现形式;通过“高腔微课堂”,现场便能欣赏到《八百两》《箬寮风雷》等精彩高腔片段,林松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幽默诙谐的范演,引起现场热烈反响,学生们纷纷表示想要“拜师学艺”;在扮经典角色环节,夏烨老师向大家展示了高腔扮相的全上妆流程,一张平凡的面孔,瞬间化身为高腔戏曲中栩栩如生的角色,令人感叹传统非遗文化丰富的内涵与精湛的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阳高腔是松阳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被专家们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这一古老剧种起始于元、明时期,以松阳地方杂剧为主,吸收昆腔等外来声腔的艺术元素而最终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浙江省八大高腔中,西安高腔、侯阳高腔、西吴高腔三路,皆入“合班”为今婺剧中的“声腔”,台州高腔“合班”为台州乱弹中的“声腔”,温州“瑞安高腔”“合班”为瓯剧中的“声腔”,唯松阳高腔至今是独立成班的“全高班”,且以民间的状态一直生存,尤为珍贵。在实践和发展中,高腔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艺体系,唱腔属曲牌连缀体,但并不拘泥,可以灵活转换,常用“咿”“呀”“啊”“哈”等衬词来突出特点,衬腔、帮腔、甩腔、一句一锣是松阳高腔独特的演唱风格。去年9月,“华丽变身”后的松阳高腔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惊艳亮相。

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非遗文化保护政策支持下,松阳县政府重视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度挖掘松阳高腔文化内涵,积极举办各类科普教育推广活动,很好地将松阳县非遗文化推向更广阔的空间。下一步,松阳将继续深入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推动高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高腔文化。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通讯员 吴洋飞 宋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