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军队取胜的基础是什么?是无往不胜的精良战力?还是英明神武的决策指挥?其实,想要打赢一场战争军队是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的。倘若一支军队没有民心所向,那么,这群乌合之众不过也是一个无名之师罢了。

在如今诸多影视媒体热播的抗战剧中,经常会有一群未穿军装的人活跃在战场后方,为战士们筹备后勤工作。这些人可都是些土生土长的老百姓,用句较为现代的词语来说,他们就是支前民兵。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军队为什么要用这群战斗力低下的百姓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群民兵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争进入热兵器时代后,战场上对于军火弹药的需求就会激增,以至于,这些军备的运输问题使无数指挥官头痛不已。所以,每逢战争前夕,他们都会动用一些百姓,作为民兵或民工来为自己部队的军备做出保障。之所以让老百姓加入战场,主要有两点原因:

首先,老百姓通常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地理环境非常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比军队更具备交通优势的;

其次,倘若军队中专门培养一批运输部队,耗费的人力物力与收获的成果完全不成正比,倘若,只培养几个运输骨干,带领老百姓加入战争事业,这样将会大大缩减军费开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一零四年,李广利出征大宛,在军队开拔之际,汉武帝特赦了一批关押在监狱中的囚犯,又组织了一批顽劣的年轻人,加上一些散落在边境的游骑兵,给李广利凑了一支杂牌军。

之后,这支军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抵达敦煌,随行的还有临时征调的大量民夫。

根据现代学者分析,当时李广利军队中的民夫大约有四万人,同时,还携带了十余万匹牲畜。这群民夫在军备粮草运输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大量的牲畜增加了军备运输的效率,在非常时期也可以充当军粮。倘若,李广利的出征没有配备这群民夫和驮兽,可以说,他根本不可能取得战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此,李广利在班师回朝的时候,仅有一万士兵归来。据统计,此次出征李广利军队共损失兵力五万,耗费军资上亿。那么,安排如此周详的出征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战损呢?

实际上,李广利的军队不缺军备粮草,战斗牺牲也不是很惨烈,但是,许多军中将官都很贪婪,私吞军饷,这才让这支部队损失惨重。可以说,要不是李广利带着四万民夫出征,军民配合紧密,没准,这支杂牌军早就埋骨沙漠,更不可能做出威震西域的伟业了。

在史籍中,这是一段规模空前的军民联合出征的记载,但是,介于李广利军队付出的战损太多,对于“援战民夫”的重要性说服力不足,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三国时期孔明北伐时期的民夫援战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明为了保证蜀军后勤粮草运输补给,特地研制了一种被称为“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传言,每辆可装载军粮几百斤,而且,每天可以行进数十里,为蜀国数十万大军补给粮草。然而,战争女神并没有倾向蜀国,最终,诸葛亮还是没能取胜。

我们这里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不妨大胆设想,那就是:不论多么先进科学的军备补给线,也很难有“援战民夫”的战场优势。

自古以来在我国的土地上爆发了无数场战争,这些战争的本质或许不同,但是,战争双方其成败的原因中存在某些相通之处。1947年我国内战时期,国民党发兵二十万直指我方陕甘宁边防区,陕甘宁边防区出动了近三万野战部队,与当地一百五十万百姓军民配合,向国军发起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军就取得了三场大胜。敌我差距这么大,那么,为何我们最终能够取得胜利呢?

当时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战士在回忆录里这样说道:“边防区老百姓在面对敌军的时候,守口如瓶,面对我军的时候则积极报告情况,还给我军引路。当时进入陕甘宁地区的国军就像失去了眼睛和耳朵一样,而我军却能时刻把握战争动向,及时抓住战机,有效歼灭敌军。所以说,我们的胜利离不开当地百姓的全力支持。”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些支援前线的百姓绝对是战争的最大助力之一。而除了人力物力上的支援,我想“民心所向”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说,失去了百姓支持的军队,就是一只无名之师、乌合之众,就算偶然取得胜利,那也必定不会长久。

参考资料:

『《汉书》、《老百姓对战争的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