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越战争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其中1984年至1989年的5年多时间,被称为两山作战阶段。两山即我国云南边境的老山、者阴山,都是著名的骑线山。因为主战场位于老山地区,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老山轮战。

老山地区主战场面积并不算大,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纵深约15公里,大致呈一个梯形战区,双方对峙的大小阵地约300多个。在这众多的阵地中,有一个最为有名,深深刻入军史,成为了新时期我军军魂的标志之一,这就是“李海欣高地”。

李海欣是解放军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他生于1962年,河南临颍人,19岁光荣参军,在部队摸爬滚打,不断进步,训练成绩优秀,从战士一直升为代理排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4月28日,我军奉命发起拔点还击作战,收复被越军侵占的云南老山地区。李海欣所在的步兵119团向松毛岭、那拉方向进攻,进展神速,浴血冲杀,成为全军表现最突出的步兵团。李海欣所在的8连奉命担任团预备队,并兼作军工分队。作战中李海欣率领3排战士勇往直前,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运送弹药,又从崎岖的山地上肩扛手抬往下抢运受伤的战友和牺牲的烈士,为战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打下老山后,8连3排奉命在松毛岭前沿阵地坚守了29个昼夜,6月中旬又被派去守卫那拉地区142号高地。在整个老山轮战期间,中越两军接触最紧密、战斗最激烈、环境最艰苦的首推那拉方向诸阵地。其中,142号高地又处于我军在那拉防线的最前沿,和越军阵地相距只有不到200米,多面受敌火力控制,防守态势非常险恶。

李海欣率领3排14名战士上阵地后,依托工事,顽强防御,积极抗击敌人的火力封锁和夜晚偷袭,努力克服天气炎热、缺粮断水、烂裆烂腿、伤口感染等困难,不畏难,不叫苦,坚决不下阵地,一直在142号高地上坚守了55个昼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7月12日凌晨,越军出动6个多团兵力,向我老山一线阵地发动大规模反扑。这次作战是整个老山轮战期间越军的最大一次攻势,战斗异常紧张激烈,史称“七一二大战”。其中142号高地是越军要夺取的重点目标,遭到一个加强连敌人的凶猛围攻。

李海欣及时发现敌情,临危不乱,指挥全排战士将越军放近到十几米距离内,突然开火,用机枪、冲锋枪、手榴弹、炸药块和定向地雷打击敌人,接连击退越军两次进攻,毙伤敌20余人。战斗中李海欣的左胸连中两弹,血浸征衣。他推开上来包扎的战士,强忍剧痛继续指挥战斗,并连续按下定向地雷手柄,炸得越军鬼哭狼嚎。在自己伤重、敌人源源不断扑来的危急时刻,李海欣命令9班长不要管他,坚决消灭敌人,守住阵地,决不给祖国丢脸!

激战中,越军将一块炸药扔上阵地,正好落到李海欣身边。身受重伤的李海欣无力躲闪,在爆炸的火光中壮烈殉国,年仅22岁。李海欣牺牲后,3排其他战士誓死坚守阵地,顽强同敌人拼杀。在敌众我寡难以支撑之际,他们退入坑道,继续和越军周旋。3排15名勇士先后牺牲5人,负伤9人,仍然斗志旺盛,伤员也没有一个人退缩,死死坚守在142号高地上达10个小时。到了当日下午,越军被我军炮火打得伤亡惨重,攻势转弱。119团趁势组织兵力发动反击,一举收复了142号高地表面阵地,与坑道中的3排人员胜利会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次大战中,李海欣等15勇士死守阵地,浴血奋战,先后毙敌104人,牵制了越军有生力量,为主力实施反击创造了条件。战后,他们被昆明军区授予“老山十五勇士”荣誉称号,李海欣烈士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5勇士坚守的142号高地,从此被誉为“李海欣高地”,名冠全军,感召着后来者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