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展现的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当忠诚勇敢的军人风骨浸入家风时,家风便厚植着家国情怀的底色。半个多世纪以来,饱含家国情怀的红色家风在革命烈士林敦良的家里代代传承,家族四代参军报国的故事也成为左邻右舍口中的佳话。

这段接力从军的故事得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于广东省平远县泗水镇农村家里的林敦良是第一代从军人,贫困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促使他走上革命道路。

1947年2月,中共闽粤边工委在福建永定召开干部会议,提出了"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游击战争发展方针。1948年6月,杭武蕉梅边县委按照中共闽粤赣边工委的战略部署,组织蕉岭武工队向徐溪、长潭北部和平远东北部等地进军,发展游击根据地。因泗水与蕉岭毗邻,林敦良与蕉岭的村民来往较密切,对蕉平边的地形地貌都比较熟悉,便毅然参加了蕉岭武工团(队),化名为阿锋。9月,蕉岭武工团(队)从蕉岭蓝坊肚转移到锅叾村,林敦良与战友一起,依靠当地群众的支持掩护,到泗水梅畲等地频频出击,收缴地主枪支财物,筹粮筹款。期间,林敦良曾几次带领战友回到家乡,向群众散发传单,宣传革命,发展队员。为发挥林敦良人熟地熟的优势,方便开辟新区,林敦良被编入徐溪武工队

1949年1月,为打通至赣南寻乌的交通线,以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中共梅州地委指示徐溪武工队积极开辟兴宁北部的四个区和平远境内的锅叾、东石、泗水等地。此时,解放战争已进入决战阶段,国民党实施了"十字扫荡"计划,并把梅兴平蕉边区作为重点进攻目标。2月27日,徐溪武工队在锅叾村遭到国民党蕉平两县自卫大队的联合进剿。为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林敦良在路口以补草鞋作掩护负责放哨,当他发现敌情后马上登山报信。林敦良刚登山,就发现战友丘静园被敌人枪弹击中倒下,便立即从山上冲下来,发现丘静园已经牺牲。他便把战友的手枪取下投入战斗,突围战斗中,不幸被敌人密集的子弹打中,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时年25岁。解放后,平远县人民政府为其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其英名镌刻于平远县城烈士纪念碑上。

从小听着父辈、祖辈讲述烈士事迹、参军往事,这也让参军报国信念根植在林敦良家族后人心中。在随后的70多年里,其家族后代不断有人选择穿上军装参军报国,用青春与汗水践行使命,用扎根和奉献赓续忠诚。

家族第二代从军人,林敦良的侄子林勇泉从小就听着烈士叔叔的故事长大,耳濡目染下,在1969年积极响应号召入伍,在部队期间勇争上游,先后受到4次嘉奖。等到他退役,这份传承也传递到其子孙身上。其子林展强是第三代从军人,1996年入伍,2001年退伍,当他在报名应征,过关斩将终于圆梦军营后,父亲林勇泉高兴得不得了。但高兴之余,林勇泉也不忘叮嘱他,要在部队好好干,争取早日入党。林展强不负众望,入伍第三年成功入党,还获得优秀士兵称号,连嘉奖三次。梦想在继续,青春正闪耀。2018年,19岁的林志晖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去军营中找寻前几代人心中共同的理想信念。从刚入伍时体能测试的“吊车尾”到第二阶段考核的“军事训练先进个人”,那些日子,爷爷总是通过电话叮嘱他,“作为一名军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克服的,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轻易放弃。”在战友的帮助和家人的激励下,他勤学苦练、增强本领,成了大家眼中的“黑马”,一举成为连里成长进步最快的新兵。

从1948年到2022年,一家四代、跨越74年的从军接力,见证了他们热血报国的红色家风,奉献青春的赤子情怀。时光的痕迹已悄然爬上了接力者的脸庞,却不曾减弱他们许身家国的热忱。平远县泗水镇泗水村上礤39号的房门上,四个“光荣之家”、一个“光荣烈属”、一个“共产党员户”共六块牌匾是这栋小楼的“军功章”。一个梦想,一份传承,四代人身着戎装,而今,他们家族仍在续写这个关于传承的故事。(郑炜梅 赖声键 肖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