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据统计,2022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7.704亿,而这一数字在2050年可能攀升到15.8亿,这意味着全球老年人比例将高达16.4%。老龄化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不可改变因素。根据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全球心血管疾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27%,粗死亡率增加了6%,老龄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纵观心血管领域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年龄均是评估心血管风险的考量因素之一,但对于具体降低年龄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推荐策略则非常有限。此外,大部分探讨心血管疾病负担的研究均使用了年龄标化率,忽略了老龄化对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影响。我们不免要思考这样一个紧迫的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在个体和群体纬度上减少或延迟老龄化相关的心血管风险

近日,JACC:Asia发表综述,探讨了衰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和研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该综述通讯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

截图来源:JACC:Asi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源:JACC:Asia

年龄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证据

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实足年龄(从出生到计算时为止,共经历的周年数,可简单理解为周岁)是有力的指标之一。虽然尚缺乏与生物老化相关心血管死亡率的具体关联模型,但二者之间的关联可作为影响生物衰老潜在基础参考依据。按时间顺序的排列的年龄特异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可被视为在特定时间、特定年龄或年龄段内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平均概率。一项对年龄特异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研究,重点关注了25~95岁人群心血管死亡率,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加,且指数曲线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陡峭,这意味着,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速度变得更快

▲2019年全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全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平均倍增时间为7.2年,女性为6.5年。从这个角度来看,65~69岁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是年龄25~29岁男性人群的61倍,以及25~29岁女性人群的67倍。此外,85~89岁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高出年龄25~29岁人群的441倍和630倍。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急剧增加,这提示我们心血管疾病与衰老密切相关。

从不同动脉血管疾病研究中可找到衰老影响的直接证据。一项超过360万人的大规模研究发现,从40~50岁到91~100岁,无论参与者是否有相关症状表现,外周动脉疾病(PAD)和颈动脉狭窄(CA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指数型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会变得更为普遍,动脉狭窄比例也更高。更具体的来说,40~49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在5%,60~69岁患病率在87%,而9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到100%。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个体早期就有征兆,年龄10~19岁的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约为10%。因此,衰老过程驱动着心血管疾病的变化和病情严重程度,阐明这种现象背后的潜在机制至关重要。

为什么年龄会对心血管疾病产生影响?

为什么年龄增加会带来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指数型增长?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老年人长期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可改变风险因素中,如高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吸烟、糖尿病和肥胖等。一项中国脑卒中研究证实了年龄效应对40岁以上个体终身脑卒中风险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当所有危险因素均控制在理想状态时,男性和女性在40~80岁时卒中风险保持在较低或略有升高状态。

长期队列研究数据则评估了不同风险因素特征的个体中衰老的影响。WHO心血管疾病风险工作组开发的一项模型,分析了全球80项队列研究中100万基线无心血管疾病参与者的数据,发现基线年龄从40岁开始,每增加5岁,男性和女性致死性和非致死性急性心梗和冠心病10年死亡风险分别增加43%和67%,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风险分别增加64%和70%。

年龄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可以改变吗?

我们或许可以进行这样的推论,如果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特定年龄段出现激增,是由于无法逆转的生物衰老所致,那么在这个年龄段之外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波动就会较小。一项对比1990年与2019年年龄相关心血管死亡率的研究发现,尽管1990年和2019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随实足年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但从25岁到95岁的每个年龄组心血管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男性心血管死亡率下降最明显的年龄段是75~79岁,自1990年到2019年下降了35%,且90~94岁及≥95岁年龄组死亡率降幅超过了40~44岁年龄组。女性除了95岁年龄组外,其他年龄组死亡率降幅均超同期男性年龄组,整个年龄段范围内降幅在25%~40%。不过,这项研究没有观察到相对稳定死亡率所在的实足年龄段。

▲1990~2019年男性和女性所有年龄段心血管死亡率变化(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2019年男性和女性所有年龄段心血管死亡率变化(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社会人口学指数(SDI)也会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因此,个体生物衰老的影响似乎也并不是完全不可逆,1990年到2019年的数据观察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不仅发生在年轻人和中年人群体,也可以发生在老年人群体,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年龄非常老的人群中,衰老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或也是可改变的。

小结

总之,衰老领域仍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将衰老相关生物标志物和参数转化为临床应用。这就需要我们持续探索生物衰老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充分认识到不同个体的衰老路径可能存在差异,这将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衰老进程,为更精准的个体化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促进人口健康老龄化。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JACC:Asia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参考资料

[1] Dong Zhao, Yibin Wang, Nathan D. Wong, et al. Impact of Aging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From Chronological Observation to Biological Insights: JACC Family Series. JACC: Asia. 2024 May, 4 (5) 345–358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