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媒体《廉政瞭望》发表了一篇题为“彭国甫的多面人生: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贪”的长篇报道,全面揭示了湘潭大学原党委书记彭国甫的多面人生。

文章的内容非常长,透露了诸多彭国甫不为人知的内幕信息,阅读之后让人大吃一惊,真的没有想到:堂堂一名大学教授、大学党委书记为何沦落到如此的地步。

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搜索这篇文章阅读一下,应该会有所震撼。

平心而论,彭国甫既是学而优则仕的受益者,也是学而优则仕的受害者。

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似乎未曾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时候,人们求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有朝一日能够榜上有名,出人头地。

在当代,虽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十分复杂,但人们追求学而优则仕的目的依然没有改变,即便是在就业去向特别多的情况下,报报考公务员的人也是特别的多。

之所以这么多人报考公务员,实际上就在于社会的用人理念和社会的倾向是非常看重毕业之后在哪里工作。

在众多的职业当中,公务员这个职业是社会各界认可程度最高、关注度最多的一个职业。

尤其是来自于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在毕业的时候更喜欢报考公务员。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今后考上公务员当官了才叫出人头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十分凸显,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背景之下,选择报考公务员,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众多毕业生的惟一选择。

更加让人警醒的是,不少高校里面还开设了公务员考试的相关公共选修课,有的甚至从大一一入学就开始给学生灌输今后要考公务员的这种思想。

说实话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灌输这样的思想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问题,毕竟学校他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因为读大学归根结底还是就业,而就业的质量决定着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

在众多的职业当中,学校自然会鼓励学生去考公务员。

因为公务员相对于其他的职业来说肯定是更优质的。

但是学校鼓励学生去考公务员的话就会造成一些本来学术潜力非常大或者说学科非常拔尖的人失去了科研的兴趣,最终都有可能会导致埋没一个高水平的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学生努力的方向已经不再是搞好学术和专业了,而是想着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达到报考公务员的条件和胜任这份工作的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很难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的顶尖科学家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为在学生最具有创新活力,最具有培养潜力的时候,灌输给他的教育思想,不是让他们甘做板凳十年冷,而是告诉他们如何走捷径,如何快速的达成自己目标。

这种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顶尖人才的培养,显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最大的悲哀。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