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剧照。 (上海歌剧院供图)

书法,静中见动,一笔一画都是心性的流露;舞蹈,以身代笔,举手投足绘出生命的轨迹。昨起,融合书法之魅与舞蹈之美的上海出品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兰亭集序·舞传》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晚,以当代语汇解码千年墨韵,在跨越时空的艺术旅程中引领观众回望《兰亭集序》的诞生与传承。

台上,一段描摹"永字八法"的舞蹈激起了许多观众的兴致:男演员们在张弛有度的梆鼓律动中,通过肢体、身韵与笔触的形神合一,呈现精妙的书法要义,展现力透纸背的隽永……这也正是《永和九年》的创作初衷:将名篇所蕴含的哲思以美轮美奂的视听呈现于舞台,用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舞蹈遇上书法,呈现魏晋雅韵

舞袖翩跹墨韵浓,书道入舞扬国风。《永和九年》开场便呈现出茂林修竹的江南意韵,兰亭雅集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将观众带到了曲水流觞的意境之中。随着剧情推进,剧情闪回王羲之儿时习字的记忆,因"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而兴怀,发出"死生亦大"的感慨,将其挥毫写就《兰亭集序》的心路历程交织其中。"那么多耳熟能详的词句、典故以舞蹈的形式呈现于舞台,让我仿佛漫步在历史的河川中,游目骋怀,观古今于须臾。"95后观众张晓北直呼"过瘾","尤其是舞者们用肢体展示卫夫人教授‘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的创意,简直把水墨的流动转化为了空间的雕塑。"

继去年上海首演之后,《永和九年》相继登上临沂、绍兴等地舞台。对于剧组的演员们来说,巡演的每一站都是新的挑战和机遇,让他们完成了从紧张到自信的蜕变。近年来,上海歌剧院国家大剧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深入。作为国家大剧院"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的开幕演出,《永和九年》亮相北京是该剧2024年全国巡演的重要一站。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献演最新原创舞剧,主创和演员团队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不仅在舞段与技术上不断巩固熟练,还在巡演历练中精进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

昨晚,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宋雨以精湛舞技演绎"王羲之",赢得北京观众的热烈掌声。在历经十余场巡演的磨练后,他的表现渐趋成熟,不仅对高难度舞段的把控游刃有余,而且行止进退之间显得气定神闲。首席演员谭一梅饰演的"鹅"生动传神,她与宋雨的双人舞再现了王羲之爱鹅、画鹅的典故情景。特邀舞者张傲月饰演"李世民"一角,凭借其扎实的舞蹈功底与丰富的舞台经验,精准诠释帝王气度与广阔胸襟。《永和九年》的群舞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一众青年舞者不仅扮演飘逸潇洒的"文人雅士",还幻化成轻盈的流水、虬曲的古藤、灵动的墨色……这些舞段意象丰沛,烘托出王羲之生命境界、艺术觉醒和书学视野。

跨越千年岁月,赓续文化传承

《永和九年》以当代青年"赓"对《兰亭集序》的历史探寻为线索,不仅讲述"天下第一行书"的诞生,更将视角延续到书法的传播、继承与发扬。"青年‘赓’其实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继承者,他不仅是从魏晋到大唐、再到现代的时间穿越者,更是与王羲之、李世民等角色共同形成了‘创造—传播—继承’的脉络,串起了延绵不绝的文化赓续。"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季萍萍说。

主创团队采用闪回、跳切等手法,贯通历史纵深,凸显书法艺术的划时代意义与艺术感染力。"我们综合运用了梦境、旁白、戏中戏等手法,让跨越千年的故事变得更加生动精彩。"导演及编舞王亚彬告诉记者,这部舞剧将诗化意境与戏剧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线叙事、双空间并行等手法,讲述"兰亭"传扬于后世的故事。"《永和九年》是一场以‘书法’作品为载体的人文回溯与展望,将过去与当下审美脉络衔接,与观众建立共鸣,展示艺术典粹的凝练与璀璨。"

在舞蹈语汇的创新上,《永和九年》将书法元素巧妙渗透至目力所及之处。作品强调中国古典舞的"气韵生动",通过动律间"拧倾圆曲"和"手眼身法步"的高度配合,"模仿"书法运笔的力道、幅度、起承转合等。"《永和九年》是探索打造兼具中国古典舞元素与现代舞蹈语汇风格的全新力作,亦是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使命的艺术实践。"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颂华期待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感受曲水流觞的意境之美,品味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作者:

文:宣晶 图:上海歌剧院供图 编辑:范菁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