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春秋5000

编辑 || 杨伦清

克里米亚成为俄乌冲突的最大导火索,而埋下这颗定时炸弹的始作俑者正是苏联的前领导人赫鲁晓夫 。

克里米亚北部的农业和葡萄种植因缺水而发展受阻,1953年,赫鲁晓夫登上苏联权力最高层后,解决克里米亚经济发展滞后的“运河类”具体措施就上升到了彻底解决的政治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他的方案并不是什么具体的改善方案,而是决定将克里米划给乌克兰,似乎要卸掉这个沉重的包袱。

这个政治方案的最终结果就是1954年将克里米亚州由俄罗斯联邦划归乌克兰共和国管辖。

这个问题是由赫鲁晓夫本人在1953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0月的中央全会后首先提出来的,有资料表明,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和米高扬都没有表示反对。

随后,1953年11月中旬,赫鲁晓夫去克里米亚时,曾亲自向克里米亚州的领导人征询过意见。

而克里米亚州委员会的领导人却是两派意见:

第一书记季托夫坚持克里米亚留在俄罗斯联邦内,并且力主将名称改为塔夫利达。

而第二书记波良斯基则赞同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

在随后召开的克里米亚州委员会会议上,季托夫被赫鲁晓夫轰出会场,支持赫鲁晓夫意见的波良斯基成为州委第一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1953年的11月中旬,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事就已经定下了。

他之所以选中1954年,这是因为对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来说,1954年是个很有意思的年份。

300多年前,即1648年起,在乌克兰西南部哥萨克人居住的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波兰人占领的起义。

起义的领导人赫梅尔尼茨基组织了自己的政府“盖特曼”,但由于力量不足以抗衡波兰人,几年间屡战屡败,不得不反复向俄国沙皇求助。

而这时正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二位沙皇在位的时期,他也陷于与波兰争夺乌克兰的搏斗之中,但又担心自己的力量斗不过波兰,所以,对于赫梅尔尼茨基的请求犹豫观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赫梅尔尼茨基派出代表,向沙皇表示愿意臣服俄罗斯,沙皇才接受了起义者的请求。

这年正是1654年。自那时起,俄罗斯人就把这一年写成是“俄乌统一之年”。但事实上,赫梅尔尼茨基的“盖特曼”并没有涵盖乌克兰的土地,也不是一个国家政权,而且哥萨克也不能代表全部的乌克兰民族。

而沙皇认为,这是将哥萨克地区,进而将整个乌克兰兼并过来的最佳机遇,所以才做出帮助赫梅尔尼茨基的决定。在当时,沙皇政府也没有把这看成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统一的大事。

把1654年定为法律上的“俄乌统一之年”并对其声势浩大宣传和鼓动的恰恰是在300年后的195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抓住了1954年这个难得的机遇,在乌克兰的基辅及其他一些地方大立纪念碑,大肆宣扬“俄乌统一”或者“俄乌合并”的意义与成就。

而为克里米亚的转归自己感到高兴,甚至有点儿喜形于色,它感谢苏联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感谢伟大的俄罗斯人民。这种状态与俄罗斯的平静,甚至冷静的表现成了鲜明的对比。

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科罗特钦柯这样表示:“乌克兰人民将会怀着十分满意和万分感激的心情欢迎将克里米亚转归乌克兰的决定。这是俄罗斯人民对乌克兰人民无限信任和真诚友爱的又一明显的体现,是俄乌两国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谊的新见证。”

在这件事上,乌克兰得了实际的好处,而赫鲁晓夫捞足了政治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赫鲁晓夫、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没有想到多年后,乌克兰会纳粹化、会背离俄罗斯而去,俄罗斯和乌克兰会因为克里米亚引起冲突,以至于引发了最后的战争。

既想捞别人的好处,又想勾结外人来对付曾经给自己好处的人,到头来结果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