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于1946年6月爆发,此时国民党军正规部队人数达到430万人,作战装备以美械、苏械、日械武器为主,飞机900余架,各类舰艇上百艘,陆海空三军兵种齐全。同时期的解放军部队人数约为127万,仅有传统陆军兵种,且武器装备也不如国军。兵力方面双方规模比超过了3比1,武器质量也有差距,但当时国共两军的真实实力差异,其实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我军部队的127万人,仅仅是一线正规军数量,不包含抗日时期在各根据地广泛建立的民兵组织;国民党军的430万人,却包含了军校及机关后勤人员,而真实能够投入作战前线的部队仅200余万人。就规模而言,我军部队的真实数量不处下风,因为抗战时的解放区大量适龄百姓参加了八路军民兵组织,一些地区甚至达到人口比例的8%-10%,并且配有一定的武装及正规军指导,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就部队实力而言属于我军掌握下的非正规军、半正规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这部分军事力量在整体兵员素质和战术水平上不及国民党一线作战部队,但全面开战时我军控制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在46年时民兵人数就超过300万人,如果论军事人口的总量,甚至多于国民党军。很显然,在对比军队规模时,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数据,而一旦我军正规军出现损失、或者在一些重大战役中,民兵甚至民夫都能发挥巨大作用。比如三大战役期间,我军动员的支援前线人员总计超过900万人,完全压制住了国民党军的后勤保障水平。而且这还只是纯军事角度分析,并没有考虑土地改革对于兵力增长的深层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在部队规模上,国民党军的内部构成复杂,数字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以桂系军队为例,1947年国军整体尚且处于攻势状态,桂军主力第7军、第48军等部队能够随中央军集团一起进攻山东解放区;而就是这两支部队,1948年淮海战役时却拒不支援华东战场,坐视中央军部队多个兵团覆灭。类似的例子还有滇系第60军,46年随中央军大举出击东北,48年就在长春倒戈起义。国民党的地方派系能否被支配,发挥多大作用,跟战局走向密切相关,见势不好蜂拥投诚。49年西南战役有约70万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其中大部分是地方派系部队,49年二野大军歼灭90万国军部队,我军只付出了不到9000人伤亡,由此可见国军部队规模的水分。况且46年-49年初,国军还要分兵长江以南地区,我军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可以最大规模调动局部兵力,形成对敌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人数因素外,武器方面双方的差距其实也并不明显。“小米加步枪”是红军时期和抗战中我军部队的一种状态写照,但拿到解放战争时在多个战区已经不适用了。尤其是在东北区域,由于我军比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先到达,接收了大量日军军火库及火炮、自动枪械。48年之后的绝大多数攻坚战,我军都能以火炮数量的优势取得先机,打济南、锦州、天津等地莫不如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在大连的炮弹工厂产能更是冠绝全国,国民党军的105毫米榴弹基本靠美方供应,后期还出现了断供,东北我军富余的炮弹却可以保障山东华野的弹药充足,更不用说辽沈战役时是什么场面了。东野的炮兵纵队和华野的特种兵纵队,重装备水准均超过同一战区的国民党军;至于海空军方面,国民党军确实占有一定优势,但在陆地战场为主的国内战争中作用微乎其微,国军战机并不以实用的轰炸机型为主,多为制空战斗机和运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