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军利用热带山岳丛林有利地形构筑防线,部署兵力火器,形成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以立体交叉火力封锁进出通道,妄图阻止我军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很多连排级的山地攻防战,成为这场战争中的一个惯常模式。

解放军参战部队达到50余万,但其中大多数部队都已经20多年未打过仗,团以下干部和战士都没有战斗经验,而且战前扩编了大量新兵,临战训练时间又很短,面对陌生的战场地形和打过30多年仗的对手,不能不说是严峻的考验。

没有作战经验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比如战斗打响后,新兵听到枪声心里就发慌,怕掉队,本能地会扎堆壮胆,使行军战斗队形都变得较为密集拥挤。当发起冲锋时,很多新兵没有战术观念,不会利用地形地物掩护运动,端着枪就直愣愣往上冲。还有的基层指挥员也不熟悉本级指挥要领,不知道怎么组织散兵线队形,就是一个劲儿要求猛打猛冲,结果造成无谓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问题在此次作战中有过很多例子,试举一些如下。

东线某步兵排攻打昆峰高地,带队的副连长和排长军事经验欠缺,勇猛精神倒有,亲自带领战士们发起冲锋。但因未采取疏散队形,也不会分路迂回,只是一面进攻,遭到越军暗堡群交叉火力夹击,很快伤亡十余人,排长阵亡,副连长负伤,其余人员只好退回,长时间无法重新组织进攻。

东线某步兵营向复和山谷进攻,因地形不利,谷内狭窄,几个连兵力展不开,队形密集拥挤,遭到越军居高临下火力夹击,伤亡较大。虽多次呼唤上级炮火支援,又因炮兵迟迟得不到命令而失去战机,全营士气衰落,指挥员无计可施,只好在请示上级后撤出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线某步兵连攻击无名高地,指挥员未仔细勘察地形,有效组织攻击,而是从正面强行发起冲锋,队形比较密集。因山坡陡峻,越军从堑壕中投出成排的手榴弹,顺山坡滚落,弹片横飞,致该连突击排伤亡较大,冲击失利。

上边是没有组织好战斗的例子,下边是成功的例子。

东线两个步兵连攻击越军边防屯大院,战前认真勘察了地形,进行了战斗协同。攻击发起后,步兵成小群多路,疏开队形前进,几辆坦克以火力压制敌人,近距离轰塌大院围墙,支援步兵攻击。经过协同战斗,歼敌50余人,胜利夺占敌边防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线某步兵连夜间向4号桥开进,突遭公路两侧越军火力袭击,与后边的营主力联系被割断。连长当机立断,命令全连就地展开,以班为单位分路跃进,强行夺取右侧无名高地。经过3个多小时夜战,该连先后夺取4个山头,歼敌57人,稳住阵脚,为全营扭转形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面的正反两方面例子都说明,山地攻防战斗必须有效组织队形,强调密切协同,避免无谓伤亡,不能只凭勇敢胡乱冲锋,否则就会付出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