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因为越北地区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到处是连绵山地,有土山,草木繁茂,有石山,岩洞众多,加上沟深河密,水网棋布,道路稀少,高温多雨,大军行动展开相当困难。因此,不利于机械化、摩托化大规模机动作战,双方的战斗形式主要表现为连排级的山头攻防战。

步兵连排山地攻防战受限制很多,本身编制火力就不是很强,大口径炮兵距离远,申请层级多,难于及时支援作战;团营级火炮需要临时向下加强,数量有限,威力也较小。这样,最能及时支援步兵连排作战的,就是本身编制的随伴火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的时候,参战解放军部队步兵连编制有一个火器排,辖3个火器班,配备60毫米迫击炮2门、40毫米火箭筒6具。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连里一般将大部分40火箭筒向下加强给第一梯队排(通常是2个排),负责直接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战;60炮则编入连火力队配置在靠后的阵地上,负责以曲射火力压制敌人。

越军打了很多年仗,精于防御体系的建设,阵地通常选择重要制高点的有利地形构筑,各种工事多采用土木结构,以建在地下为主,部分为地上地下结合,地上露出部分非常隐蔽,严密伪装,射击口开得很低,通常配置轻重机枪,提前扫清射界,标定火力打击诸元,严密封锁山前地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攻打这样的阵地,关键是先消灭敌人的火力点,步兵才能逐步向前推进。然而步兵连装备的步机枪威力有限,打这样的隐蔽火力点很困难,60炮主要打曲射,攻击正面的隐蔽暗堡也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能以直射方式威胁到一般土木质工事,还能直接支援步兵的随伴火器,连级就只有40火箭筒了。

在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各部队参战40火箭筒5000多具,共消耗弹药18万多发,支援步兵攻坚夺山头,摧毁敌火力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绝不可没的功臣兵器。下面就介绍一个40火箭筒神威歼敌的模范战例。

在东线高平战场,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364团奉命向重镇朔江推进,配合正面部队围歼敌人。在攻打朔江南山阵地时,遭到越军顽强抵抗,双方激战胶着。我步兵7连采取小群多路战术,四面向敌围攻。战斗中配属到主攻排的40火箭筒非常给力,接连打掉多个敌火力点,支援步兵不断跃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攻击第一道堑壕时,双方打成了短兵相接的混战。有十几名越军退守一段不到20米长的堑壕,以火力严密封锁两端,我军战士一时攻不上去。这时候,7连一名火箭筒手勇敢冲上去,利用堑壕拐角隐蔽自己,将火箭筒伸过去向敌人方向打。他不顾发射时巨大的反作用力,连射两弹,自己被气浪冲击得摔了两个跟头,但却把一堑壕的敌人全消灭了。战友们冲上去时,看到堑壕内外到处是残肢断体、斑斑血迹、被炸坏的武器和破烂的军装碎片,一个加强班的越军全被报销在了这里!

战后,这名英雄火箭筒手被上级荣记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