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579期。张爱萍上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出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对于粟裕大将十分了解和敬重。粟裕本来也是张爱萍的老上司,两人都曾是三野体系的重要干部。1954年粟裕升任总参谋长,张爱萍是他手下的副总长之一。张爱萍晚年回忆:粟裕同志当总长,是我认为总参工作最有成效的时期。张爱萍对粟裕的推崇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战功战绩,在共和国开国将帅中位居前列,这是公认的事实。不过在1958年,他遭遇了比较大的挫折,因为所谓的“个人主义”问题被千人大会批判,总参谋长的职务也在会后被免掉了。这次会议由彭老总、聂帅等人发起,他们在建国后的军队工作中,都与粟裕有过不同程度的摩擦,实际多出于误会和沟通问题。“个人主义”的帽子,扣得太大,九十年代粟裕最终被中央军委平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场合,不光粟裕大将本人承受着空前的心理压力,连参加会议的高级将领们,也需要进行艰难的抉择:很多同志当时是不赞成“批粟”的,却又不能公开唱反调。一些功勋卓著的元帅如贺老总、林总等人,也基本不做声。大部分将官则做了违心的发言,以求政治上过关。尤其有新四军和三野背景的干部们,被重点要求发言表态。因为粟裕是他们的老上司,只有本体系内达成共识,整个批判会才有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萍在里面非常为难。他是红三军团出身、彭老总的嫡系部下,这种事情如何能不跟老总保持一致?然而粟裕也曾是自己的上级,还是自己欣赏的同志,要违心发言抨击粟裕,张爱萍更办不到。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黄克诚大将“走后门”,黄克诚(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也出自红三军团,他们非常熟悉。张爱萍私下对黄克诚讲:粟裕不是那种人,我看我就不发言了吧。黄克诚明白老战友的难处,点头说了两个字: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以为这样就过关了,张爱萍长舒一口气。然而随着会议的进行,现场气氛愈加紧张,军委领导更是直接点了张爱萍的名:三野出身的将官必须发言。张爱萍被逼得没有办法,站起来避重就轻:粟裕以前胜仗打得太多,解放后骄傲了些,总参工作千头万绪容易出错,他不好干......张爱萍讲了半天,看似也说了不少,却基本都是车轱辘话,令首长们云里雾里,听不出是在批判粟裕,反而更有些解围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张爱萍也被大会连带批评了,说他“态度软弱”。排在张爱萍之后发言的同志,不得不加大火力以求自保。张爱萍不因战友的处境和环境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真实态度,坚持一是一、二就是二,这种人是很难得的。一年之后召开了著名的庐山会议,这次彭总因为对大跃进的看法,又成了被批判的重点对象。令人感叹的是:张爱萍在庐山上的表现,一如之前“批粟”时那样不合群,几乎一言不发。不光如此,事后敢于跟彭总乘同一架飞机回京的将军,有且只有张爱萍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