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5月11日消息(记者张学龙 通讯员宋晓喆 吉春宇 张懿夫)5月10日14时,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的八面风电场5万千瓦静止同步调相机阀厅,国网吉林电科院试验人员一边盯着测试仪器显示屏,一边向试验总指挥汇报人工短路试验结果,“设备具备3倍额定电流过载能力,可瞬时发出有功和无功功率响应系统频率、电压变化!”由此,被业内人形容为电力系统的安全气囊——世界首套静止同步调相机,在吉林省通榆县迈出了从设备研发到示范应用的关键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短路试验现场,试验人员正在进行分析(央广网发 宋晓喆 摄)

截至2024年4月,吉林省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839万千瓦,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征愈加明显。新能源场站不同于传统火力发电厂,其自身电压和惯量支撑能力不足,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带来巨大挑战。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新能源可能出现大面积停发电,就像汽车碰撞时,由于安全防护不足,造成车内人员受伤。

为解决这一难题,国网吉林电力牵头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应用构网技术+超级电容的模式,当电力系统故障时,静止同步调相机就像汽车安全气囊一样,瞬时弹出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主动、无延时为电力系统提供稳定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验人员在开展人工短路试验(央广网发 吉春宇 摄)

团队开展设备级、场站级和系统级的全电磁暂态仿真,完成静止同步调相机主动支撑能力分析与关键涉网参数优化,进行过载能力、惯量响应、实际电压小扰动等19项现场涉网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展世界首套静止同步调相机人工短路试验的通榆八面风电场(央广网发 张懿夫 摄)

此次人工短路试验验证了世界首套静止同步调相机实际运行环境下的电压、惯量支撑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大扰动响应数据和现场试验经验,为后续静止同步调相机的优化控制、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国网吉林电力将深耕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深入推进重大示范工程落地见效,支撑吉林电网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因地制宜走好符合吉林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吉林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