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和常遇春都是朱元璋的爱将,两个人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徐、常二人在战场上都是一样的骁勇善战,最大的不同就是取胜后对待俘虏和民众的态度。

朱元璋认为,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两个人的命运有完全不同的结局,他还特别针对这种情况,对手下将帅提出过重要警示。

朱元璋如何警示手下将帅,又特别提醒他们重视什么问题呢?

朱元璋曾经注释《道德经》,他的思想难免深受《道德经》影响。

所以,我们先从经典说起,层层分析,看看历史上这三位名人究竟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

  •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本章在《道藏·道德真经》中的标题是“守道章第五十九”,阐释了为政以及养生中的重要原则。

基本释义

  • 治人事天,莫若啬。

无论是治理天下,还是遵行大道修行养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懂得珍惜俭约,不要过度消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治理方面,《道德经》一直提倡适度、节俭,前面第29章提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后面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都是希望治理天下的人能够拥有崇尚节俭、戒除奢华的品质,不要过度滋扰百姓。

历史上有不少英明天子力行节俭、加强自我约束、减少个人欲求以避免过多扰民的先例,能够将这种行为一以贯之的君主往往能够达到富国安民的目的。

除了治国之外,《道德经》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养生。在养生方面,同样需要注重“啬”的原则,也就是要注意敛养精神,不要让精气神过度耗散。

  •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所谓“啬”,当然不是为了珍惜而珍惜、为了节俭而节俭,而是有“及早预备”的意识,提前采取行动,使物资、实力有所储备,注重积功累德。能够平时重视积累与储备,才有实力与德行的基础,当有任何困难或者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将其克服或者解决。

能够解决任何困难与问题,说明无论是其实力还是德行,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限制它发挥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渴掘井、斗而铸兵,都是在问题到来之时才会被动地想到要去解决,一时难免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对于解决那些迫在眉睫的问题没有任何助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文中的“早服”就是提倡要尽早有“预备”的意识,未雨绸缪,提前采取行动,这样才能处处主动,占据先机。

庄子的《逍遥游》中有“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大意是:如果只是到近郊去,只需要带够三顿饭的分量,当天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如果到百里之外,就要用一整夜的时间来准备食物;到千里之外,就需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想要完成多大的事情,就要投入与之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提前做准备。日常事务尚且如此,又何况国家治理和修行养生这样的大事?

所以《道德经》前文第48章有:“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生方面有这样的意识同样重要。“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因为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治疗,甚至可能会无药可医,所以应该在身体还没有出现问题时就注意保养,顺应自然规律,起居有时,保持身心始终处于健康、灵敏的状态。

道家养生方面的理论很多,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注意修持,对身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