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分云南、广西两路出击,其中西线总指挥为杨得志,东线总指挥则是许世友。两位将军都是1955年的正兵团级开国上将,军事指挥能力和军内威望俱佳。不过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原本计划负责东线指挥的我军高级将领人选,并非许世友,而是另有其人。邓公有意委派一员四野名将坐镇东线,后来却因故作罢。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解放战争时期,邓公曾是二野的政委,因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二野出身的将领得到重用,比如秦基伟将军就出任了国防部长。对越反击战前,不少人认为老二野的将领可能会挑大梁。事实上邓公也确实有意让秦基伟担任西线总指挥,但因为后者本人的辞让,最后选择了杨得志。至于东线方面,一开始中央选定的第一人选也不是许世友,而是邓华。邓华是四野名将,为什么邓公会在如此关键的用人决策中,首先想到邓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公作为领导人,军事经验非常丰富,在用人方面并不讲山头。之所以二野名将升迁机会多,与他多年来比较熟悉、了解有关,用起来稳妥。在关键时刻的用人上,还是得以军事才能为主要考量因素。对越反击战是出境打击侵略者,而邓华在“外战”中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他是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后来更是成为代司令员、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除了彭总以外,当时对整个朝鲜战局影响最大的我军高级将领,非邓华莫属。1952年他还力主不要发动第6次战役,指出在双方呈现战略均势的情况下,大举进攻只能徒增伤亡,达不成战略目标。最后彭老总和中央深思熟虑,采纳了邓华的意见。后来双方果然落入长期阵地战,一直持续到1953年停战。邓华的军事谋略及眼光,加上多年的外战经验,确实不是许世友能比的,也难怪1979年邓公首先想到的东线总指挥人选就是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较令人唏嘘的是,从1959年开始,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便开始蛰伏,离开了钟爱的军队,原因在于受到了庐山会议上彭总事件的牵连。邓华后来出任四川省的副省长,主管农机工作。由于舍不得离开军队,去四川之前邓华还把自己的绿色军服都染成了黑色,以便到了政府机构继续穿着。另外有一种说法,是邓华的妻子李玉芝不忍心让丈夫怀念军队的往事,所以才把他的衣服染成了黑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上,邓华虽然没有主管农业的经验,却十分认真负责,甚至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到了四川后能够开拖拉机和收割机。1959年到1961年的全国经济困难时期,四川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省,邓华的工作统筹十分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在他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邓华同样立了功,足见将军的厚重品质和责任心,人才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公深知邓华的能力和人品,1975年就有意把他调回军队,但因为中间的波折,直到1977年才成功把他调回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此时邓华已经离开军队整整18年了,他做梦都想回到部队里面,在晚年终于如愿,因此邓华十分感激邓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越反击战前,邓公约谈了邓华将军,表示希望由他来挂帅出征的想法。邓华闻言激动不已,但是因为多年积劳成疾,他的身体(更多是因为多年受到错误批判和打压的精神压力)已经非常差了,去前线有些勉为其难,最终选择了婉拒。见邓华如此状况,邓公也只得遗憾地放弃了让他领兵的念头,改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率部出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朋友可能会提出:战前杨得志是昆明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是广州军区司令员,所以由他们领导对越反击战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并不是军区首长是谁,就一定要由他来负责这个方向上的攻势。昆明军区的前一任司令员是王必成,也是根据战时需要进行了调整,1979年1月才换成杨得志。一样的情况,东线也完全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由谁来领兵完全是由军委结合实际军事需要来决定的,当年的东线第一人选是邓华,而非许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