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沧桑的兴衰历程,一个残酷的权力更迭,一个忠臣被害的悲剧......这一幕幕令人不寒而栗的历史剧情,又令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缘由和逻辑,把一个辅佐皇权的重臣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

权力的诱惑究竟有多大,以至于能蛊惑一个向来被认为忠贞可靠的大臣背叛初衷?当野心勃勃的女性掌控者遇上忠诚老臣,最终竟是宫廷权斗的胜利者吞噬了曾经的幕后推手,这究竟隐含着怎样的人性真相?

让我们一起追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解开裴炎成为武则天登基之路上的"第一功臣",却最终沦为其牺牲品的所有谜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高宗临终遗诏:开启权力角逐的序幕

公元683年,身为帝国栋梁的唐高宗最后时刻,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将更换皇位,他所拥护的太子李显是否能担起重任?

这位在位长达44年的帝王,当年曾经捍卫住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中的地位,缔造了一个短暂的繁荣盛世。但如今,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新一代君主更替,他难免心存不安。

毕竟,太子李显才刚刚进入东宫不久,尚未经历磨练,在国家大事上缺乏足够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而一向擅长辅佐的老臣们,如宰相裴炎、侍郎刘奇贤、郭正一却都已是经验丰富的大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宗深知,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决策失误,必然会造成朝野动荡,直接给新君初立之初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他在临终之际,郑重制定了一道遗诏:由裴炎、刘奇贤、郭正三人共同辅佐太子治理朝政,如遇重大军国大事无法决断时,可以请示太后武则天的意见。

高宗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对这三位大臣的才能和忠诚都有充分信任;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曾为贤后的武则天仍有一定认可。他希望借此实现新王登基时的权力平稳过渡,避免造成巨大动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道遗诏,立即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广泛的好评。裴炎等人既是资深老臣,又获得皇帝的亲自托孤,理应责无旁贷、发挥重任。而武则天作为曾经的贤后,自然也有资格在关键时刻发表意见和主张。

看似高明得体的权力交接安排,谁能想到,这却成为了一个旷日持久、纷争不断的政治角逐开始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炎力荐"武则天垂帘听政"

在唐高宗驾崩后的第3天,太子李显即位登基为唐中宗。这个关键时刻,宰相裴炎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惊骇的建议。

所谓"裴炎奏"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请求武则天"垂帘听政",也就是将朝政的大权全部交予太后武则天掌控。

这无疑是赤裸裸的剥夺新君权力,将最高统治权完全托付给武则天。裴炎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建议,究竟出于何种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裴炎做出这个决定并非完全出于私心。当时的背景是,太子李显年纪尚幼,缺乏执政经验,恐难以应对阻碍重重的局势。而老练稳重的武则天,正好可以在短期内担当起这一重任。

裴炎认为,在新君刚刚登基之时,需要一个熟悉朝政的过渡人物来维护大局。毕竟,高宗的遗诏也已经明确,由武则天参与辅佐朝政,他这个建议似乎并非背离先帝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在事后看来,裴炎这一判断恐怕过于简单了。或许他本人也并未预料到,这个看似举措会成为武则天力拓权威的关键一步。

裴炎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建议,即便出于维护大局稳定的考虑,但最终还是为武则天开启了一条通往权力的大道。一来她获得了最高统治地位,二来又在朝臣间积累了不少支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则天的独特人格魅力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如此一个建议最终获得通过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武则天本人那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作为贤德名储的武则天,一直以来在士大夫阶层内都享有极高的声望。

她生性机警、见识广博,对文学诗词也颇有造诣,曾撰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因此在文人群中也拥有大批拥跟者。

此外,她曾两次亲自阻止朝政腐败的恶变,从而赢得了广大百姓的爱戴。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武则天在朝野阶层中积累了不少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正是这份强大的声势,让很多人对裴炎的建议也采取支持态度。毕竟,眼下把朝政交由武则天暂时看管,也似乎是一个过渡性的权宜之计。

面对裴炎的进言,朝野上下能做的也只有顺其自然了。在这样的人和势的支持下,武则天最终还是被正式确立为执掌朝政的最高统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以后,她便亲自主持朝政大典,掌管六部尚书等核心机构,一切军国大事也都由她一人决断。对于皇帝李显来说,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当年还只是个太子的他,对父皇的遗诏自是钦佩有加,不敢有任何违逆。

然而眼下,权力竟被自己的母亲夺去了大半,只能在一旁受制于人,不禁感到羞愧万分。而对于武则天来说,这分明是一个天赐良机。凭借裴炎的这份奏疏,她轻而易举就获得了全面的统治权力,从此打开了通往更高权力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则天登基帝位:从"垂帘听政"到篡位

在裴炎等人的拥戴下,武则天逐步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范围。从此,她便开始亲自主持朝政要务,并在朝中培植了许多亲信和嫡系。

可以说,裴炎的这份奏疏,无疑为武则天最终成就一代女皇打下了第一块垫脚石。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机遇,武则天可谓是非常珍惜。她知道一旦掌控了权力,就再也不会轻易放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武则天的手段和决断力都有了飞跃,整个人也渐渐变得愈加狡黠阴险起来。从提拔亲信大臣,到扶持豫王李旦称帝,再到诬陷裴炎等人谋反加以诛杀,整个过程武则天都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权力欲望和野心。

一旦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她就再也放不下手中的大权了。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角逐拉开了序幕,其中不知有多少无辜者被牵连其中,惨遭横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李旦即位后不久,武则天更是借助军事力量,迫使新皇禅让圣位,等于是公然夺取了皇帝的宝座。从此,她在朝中通过一次次诬陷与清洗,将所有异己势力一一肃清,独揽大权。这种权力的更迭,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令人震惊。

可以说,单凭武则天一人之力无法取得如此大的权力,所以她必须不断拉拢散官僚并打击异己,才能一步步夺取最高统治地位。这就使得武则天在掌权后对异己残酷无情,不仅处决了唐中宗及其嫡系,而且对反对自己的群臣也横加株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炎因徐敬业兵变被诬陷

在诸多权臣中,裴炎可谓是最先倒在武则天手下的对象。公元684年,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举兵谋反,声势浩大。这件事一出,武则天当即问计于裴炎。

按道理说,作为朝中宰相,此时应该为应对叛军出谋划策。可是裴炎却没有提出任何镇压之策,反而借助这个势头要挟武则天还政于皇帝。他的意思是,只要武则天还政,叛军就会自动罢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则天自然不会接受裴炎的建议。相反,她迅速调兵遣将,最终成功镇压了扬州的叛变。但就在此后不久,裴炎便被御史崔詧冠以"有异心"的罪名,被打入死牢。

这里面的原因似乎很简单:裴炎在徐敬业兵变之时,没有提出任何镇压措施,反而想利用这个机会逼迫武则天还政,这无疑是对她的一种极大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武则天对此自然是心存戒备了。她需要赶在裴炎为非作歹之前,先下手为强,彻底铲除这个潜在的威胁。于是在徐敬业起兵不到20天,裴炎就被烙上了谋反的罪名,最终遭到了极刑。在处死裴炎之前,朝中大臣纷纷为他求情,可是武则天坚持要诛他。

在朝臣的恳求下,裴炎也曾想要软语求情,但他最终还是坚持道:"哪有宰相下了囚牢,还能出去的?"这句话无疑凸显了他的忠诚与正气。面对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大臣,武则天为何还要铤而走险呢?这其中的逻辑和缘由究竟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拥戴"到"丧命":裴炎为何沦为牺牲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裴炎与武则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唐高宗时期,裴炎确实是武则天的得力助手。他不仅帮助武则天定下了李贤谋反的罪名,还与她联手废掉了唐中宗李显。这种配合可谓是滴水不漏,关系融洽到了极点。

但当武则天回到朝堂,要直接掌控大权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太后转变为一个即将称帝的皇权掌控者,武则天的立场和目标也产生了飞跃。

此时的裴炎,对于这位野心勃勃的女性来说,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乖巧的助手了。相反,他成为了制约和反对武则天的主要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徐敬业兵变时,裴炎明显是想利用这个机会,逼迫武则天还政于皇帝。这无疑触犯了武则天的痛处,因为她早已野心勃勃,不可能轻易还权。

于是,当裴炎提出这种要求时,武则天自然警铃大作,将之等同于谋反。在其看来,眼下正是巩固权力的关键时刻,怎么能再容忍一个制衡自己的大臣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乎,曾经与武则天配合无间的裴炎,最终还是沦为了她权力扩张路上的一个牺牲品。从"拥戴"到"丧命",他的命运急转直下,其中隐含的无情与血腥无疑令人叹惜。

裴炎的遭遇,无疑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权力的诱惑是多么强大,以至于能够蛊惑一个忠臣,并最终将其彻底吞噬。这位曾经的功臣,如今沦为牺牲品,其命运实在令人惊悚和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历史往往是残酷的,但也往往蕴含着无法抹灭的真理。裴炎的悲剧,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悸的历史画卷,让我们深入思考权力的本质,以及人性的险恶面目。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沉思的故事。面对权力的诱惑,是堕落还是坚持,这往往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底线。裴炎的遭遇,让我们不禁要问:在权力面前,我们到底应当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