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

这两天,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五里墩村的设施大棚里,迎来了收获季。大棚里的辣椒、小番茄、人参果陆续上市。种植户们按照标准采摘、装箱,卖给前来收购农产品的经销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在采摘人参果。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摄

在这个“春种秋收”“一年一茬”的西北小山村,当地农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了由一年一收到一年四季有收获的转变。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境内沟壑纵横,按照地质地貌和开发程度的不同,分为“西部扬黄灌区、中部干旱山区、东部旱作塬区”,而下马关镇就位于“东部旱作塬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如何让这片土地上能种出更多优质农作物,让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能有更多收入,这是当地政府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发展产业,需要水。”同心县下马关镇五里墩村村委会主任张自强说,正是因为缺水,这里才被称为“旱塬”,如果有了水,老百姓对发展产业更有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马关镇设施农业与水库俯瞰图。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摄

那就引水上山。为了解决当地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前些年,宁夏在同心县下马关镇新建130万立方米蓄水池1座、铺设引水管道8.9公里及配套设施,通过红寺堡扬黄水利设施,将黄河水引到了下马关。

2023年,同心县决定在下马关镇五里墩、南关、张家树、南安等21个行政村投资近3亿元,流转土地2709.67亩,建设设施大棚980栋(冷棚467栋、暖棚513栋),并配套建设冷藏库、病虫害防疫室、泵房、蓄水池等附属设施。

亘古的旱塬,有了黄河水的浸润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加持,焕发出了生机。“这个项目实现了‘当年建、当年产’,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通过村集体收入解决了脱贫户和监测户中弱劳力、低收入问题。”同心县下马关镇党委书记杨明说。

今年38岁的张繁荣,是下马关镇三山井村人,因为五里墩村发展起了设施农业,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务工。采访时,她正在帮着种植户修剪果苗、采摘番茄、辣椒等。“每干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又能照看孩子和老人。”张繁荣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繁荣在展示她采摘的人参果。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摄

“每个棚产3万斤人参果,按照市场价格每斤卖3元,每个棚的收入近9万元,350棚全年收入近3150万元。”看到眼前的情景,张自强对记者算了一笔账。

为了让设施农业发展的更好,下马关镇建立起了“三个模式”来为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个模式,即联农带农富农模式、统种统管统收模式、托底收购模式。

据介绍,下马关镇按照每户1座大棚的标准,鼓励脱贫户和监测户自主经营种植大棚,所得收益全部归种植户所有,目前共有719户脱贫户积极参与种植,剩余大棚由村集体运营管理,所得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一部分用于购买公益性岗位,解决弱劳力低收入问题。

“之所以能实现‘当年种、当年产’,离不开科技支持。”来自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的李玉斌专门为人参果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指导。目前,下马关镇借助宁夏农科院、甘肃农科院、吴忠林场等资源,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种植户科学种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施大棚内的农作物。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摄

此外,下马关镇按照已有的管理模式,组织种植户按照种植要求、技术规程、水肥管理等要求,统种统管统收,解决了农业发展“散、弱、小”问题,农户实现了“少花”和“多卖”,带动脱贫群众节本增收。

如果大棚种植的相关农产品市场行情不好,怎么办?

见记者有疑问,杨明主动接过话茬。下马关镇建立了托底收购模式。一方面与宁夏全季现代温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确保下马关镇设施农业产品有销路;另一方面积极自主拓宽市场渠道,让农民种植的小番茄、辣椒、人参果、葡萄等产得出、卖得好、有销路。

装好农产品的卡车沿着S202省道驶向了远方。“等今年8月份,这条高速通车后,我们的农产品往外销售就更便捷了。”杨明指着不远处建设正酣的银昆高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