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1日,日内瓦会议结束没多久,中美大使级会议又如期召开。

——在这场严肃的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中方可以释放因为侵入中国领空而被拘禁的阿诺德等11名美国飞行员,但是中方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允许钱学森夫妇归国。

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非常的犹豫不决......

一方面,他们对于在中国被俘虏的飞行员非常看重,希望能够像英雄一样迎接他们归来;但另一方面,他没有担忧钱学森对中国的提升,毕竟当年有一句名言,钱学森可抵5个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美方权衡再三,最终还是于8月5日将钱学森放回国。

就这样钱学森回国了,但他刚一回国,就见到了风尘仆仆的陈赓,这位组建哈军工的院长特意从北京赶来,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面对这位直来直往的大将,钱学森沉默了一会儿,随即坚定地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看到钱学森的语气如此坚定,陈赓顿时信心百增,他高兴地喊了一声:好。

然而,在那个年代,导弹可不是一般的武器,当时只有两大强国才拥有。

当时我们在朝鲜战场还在用轻武器面对美军的重武器,如今我们真的能够搞出导弹吗?钱学森又是否是在安慰陈赓呢?

事实证明,钱学森的勇气可嘉,但中国的导弹之路却无比艰难。不过万幸的是,他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最终还是与众人杀出了一条血路,而且还领悟出了一条后人皆知的真理。

那么这位帮助他的贵人是谁呢?这位贵人就是毛主席。

根据钱学森晚年的回忆,他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深刻的人一共有17位,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经说过:毛主席曾多次亲自教诲我,每一次都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每一次都给我增添了登攀高峰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毛主席和共产党给的。

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帮助钱学森杀出这条路的呢?一切还得回到1956年2月的那一天。

当时满心期待的钱学森来到了菊香书屋,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作陪的还有周恩来、彭德怀和聂荣臻等人。

周总理先来了个开场白,说:“主席,我将你久盼的贵宾请来啦!”毛主席则微笑着走向前来,紧紧地握住了钱学森的手,连声说:“盼了你好久了,我们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火箭专家!”

虽然时隔多年,但钱学森总会想起那一天的场景,当时他还很客气地说:“怕主席太忙,不敢来打扰。”

但毛主席却很真诚地表示:“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随即还伸出了5个手指头,继续说道:“我看呀,对于我们来说,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了。”

毛主席轻描淡写之间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很快两人就进行了深谈,他们一起探讨了工程控制论,也讨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特别是航空工业的建设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毛主席拍板:我们国家决定根据你的工程控制论,组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一起搞导弹。学森同志,我想请你这个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来牵这个头,有信心吗?

钱学森有些紧张,连忙说自己怕干不好,但毛主席却说了一句让他记了一辈子的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你钱学森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害怕干不好吗?

正因为这番话,钱学森此后埋头航天技术30年,而他也成为了毛主席寓所的座上宾,在毛主席的帮助下,钱学森终于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1956年3月14日,周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决定由周恩来,聂荣臻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聂荣臻被任命为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钱学森为委员。

5月10日,聂荣臻又建议在工业委员会下设导弹管理局,由钱学森任第1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此外还应建立导弹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

就这样,10月8日,钱学森受命组建了我国第1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一年,钱学森45岁,有着毛主席的绝对认可,有着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的倾力配合,他充满干劲,一门心思投入到研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实现中国的导弹目标,他开展了好几个计划。首先第一步是要让众人对导弹有初步的认知在他的倡导下,很快成立了导弹技术训练班,钱学森一边给众人讲课,一边结合具体的工作,带着大家边学边干。

第2步是学习借鉴技术。1957年9月,钱学森和聂荣臻前往苏联访问,期间讨论了苏联的新技术援助问题,而且钱学森还同苏方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这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机会,钱学森参观了苏联科学院的导弹研制机构,而且还参加了苏联科学院的学术报告。在当时,他的演讲受到了高度评价,中苏双方的科学家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后来在聂荣臻的运作下,中苏双方签订了新技术协定,规定苏联供应中国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并且派遣技术专家帮助我国进行仿制,而且还决定增加接收我国火箭专业留学生的名额。

毫无疑问,这一次访问苏联之旅让钱学森收获颇丰,于是他开始第三步,将研究重点转向仿制苏联提供的教学和科研弹 P—1 和 P—2(即后来的“东风—1 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段日子里,钱学森几乎废寝忘食,他组织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进行翻译和消化苏联的图纸,随后有24小时派遣技术人员以及他自己和苏联专家学习交流,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反设计。

在聂荣臻的指示下,钱学森决心要实现通过仿制,爬楼梯,大练兵,向独立设计发展的方针。两人的通力合作,终究得到了回报。在1960年,我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行到了最后阶段,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顺利,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一定能够搞出导弹来。

但就在此时,风云突变,赫鲁晓夫下令撤走的全部苏联专家。

这个变故对于钱学森等科学家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当时很多人断言,中国的导弹夭折了,就连苏联专家也认为,中国的导弹研究将会遭到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