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祖父陈翼琼早年加入湘军,从一名“火头军”做到了湘军管带,成为一方名士,陈赓自小就聆听祖父讲述有关湘军打仗的故事。

陈赓在6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私塾教育,通读儒家经典,但从小祖父祖母就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投军从戎的种子。

1915年,陈赓结束私塾学业,来到了离家20里地的高等小学堂,开始接触西方民主思想,并由此萌发了忧国忧民意识,立志要“富国强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

根据《陈赓传》一书中记载:

“家里要给15岁的陈赓包办婚姻,已经接受西方思想熏陶的陈赓自然坚决反对,他要求退婚,但遭到父母的严词拒绝,父母甚至还趁他放假回家的机会逼迫他完婚。无奈之下,陈赓不得不选择于新婚之夜逃离家庭。”

逃婚后的陈赓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他曾加入过湘军,在铁路局当过工人,利用业余的时间在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开始谋求合作,以共同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向前发展。随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此时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孙中山的广州国民政府决定与粤军军阀总司令陈炯明合作共同北伐。但陈炯明却背信弃义,临阵倒戈,甚至攻占了孙中山的广州总统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炯明

这次事件也让孙中山痛切地认识到,旧军阀已经不适应革命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一支有觉悟的军队,于是他开始创办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担任校长。

黄埔岛上正举行着黄埔军校一期招生的最后一门考试的口试,校长蒋介石在教室内对考生们一一测试。突然,陈赓喊出的一声铿锵有力的“报告”,声音中透出了浓浓的军人味道,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陈赓把自己是将门之后,逃婚离家,入过湘军,组织过工人运动的经历全部说了出来,这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是蒋介石万万没有料到,深受他器重的陈赓,在不久后就惹来了大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埔军校时期的陈赓

黄埔军校开学两个月后的一天,在学校的布告栏前围满了议论纷纷的学员。原来,学员宣侠父由于反对校长蒋介石的独断专行,抗议私下指定党小组长,并要求改用选举的方式推选组长,从而遭到了学校的开除。

陈赓走上前就把布告撕了下来,对围观的同学们大声说道:“孙总理的三民主义,首当一条是民权主义,何谓民主、民族,革命党内部若无民主制度,与封建军阀有何等区别。侠父同学仅仅提了一条意见,校长凭什么开除侠父同学。”

陈赓建议大家以罢课的形式,抗议学校的专制行为,一时间响应者众多,一场罢课运动已经箭在弦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亲自赶到学校,对陈赓和宣侠父进行劝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侠父

起初,陈赓的态度依然十分坚决,声称如果校长蒋介石不收回成命,那么罢课行动绝对不会取消。

廖仲恺见此状况,便给陈赓和宣侠父两人仔细分析了形势:“革命正处于关键时期,学校一旦停课,势必给革命带来不利影响。”

廖仲恺的一番话终于说动了陈赓,为了顾全大局,陈赓最终同意放弃罢课。

“宣侠父事件”让蒋介石对陈赓十分生气,但同时,又对陈赓有了深刻的印象。宣侠父反对蒋介石不过是个人行为,而陈赓却懂得因势利导,号召同学们以罢课的形式对学校施施加压力,这不得不让蒋介石对陈赓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革命军

1925年2月,国民革命军展开第一次东征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陈炯明部被击败,逃出东江地区。6月,东征革命军决定回师平定盘踞广州的滇军和桂军的叛乱。

接到命令后,蒋介石决定派人先行潜入广州城以探听虚实,然后再确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他脑海里想到的第一人选便是陈赓。

傍晚时分,广州城笼罩在一片紧张压抑的气氛中,已然是全城戒严的肃静中不时传出几声枪响,令人倍感不安。陈赓身穿一身学生装束,手持一沓传单,出现在了空无一人的街头。

陈赓一边转悠,一边机警地观察四周,他手里的这些传单正是为了自己假扮学生,刚刚从地上捡起来的,以掩饰自己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蒋介石

就在这时,一队巡逻的滇军出现在了街巷中,朝着陈赓迎面走来,陈赓想要躲避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干脆扬了扬手里的传单,不慌不忙地从滇军面前走过。

就这样,陈赓在街上转悠了大半天,很快就基本摸清了广州城内敌军的火力分布情况,带着情报回到了黄埔岛。

陈赓打探到了准确情报和绘制了敌军火力分布图,使得国民革命军顺利击溃了敌军,广州总统府也失而复得。陈赓胆大心细、机警缜密的行事作风,颇得蒋介石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