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明开国的功臣之一韩成,曾在翻阳湖大战中为保护主公朱元璋,英勇献身。可朱元璋夺得江山之后,却因为忙于争夺天下而渐渐遗忘了韩成的功劳,以至于韩成的母亲在朱元璋巡视乡间时,痛心疾首地指责他忘恩负义。这一段插曲成为朱元璋执政生涯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本文拟从韩成救主和朱元璋忘恩两方面,描写这段历史典故的前后脉络。通过这一事件,反思权力对人性的影响,并呼吁当权者要时刻怀念为自己牺牲的同志,永葆知恩图报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翻阳湖生死交战,韩成挺身救主

1356年,明朝创始人朱元璋与其最大政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激烈交战,这场翻阳湖大战关系到谁能够夺得天下江山的命运。当日双方用尽全力在湖面上激战,阵亡者不计其数。那一天,朱元璋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危机......

朱元璋是从农民起家的英雄,他凭借过人的勇武与政治手腕,率领起义军与元朝残余势力和各路诸侯延续了十余年的血战,终于打通了通往皇位的道路。此时的他已是万众瞩目的红巾军领袖,却也背负着夺取天下的重任。1356年,只余陈友谅一人与朱元璋争天下。这年双方大军在鄱阳湖一带展开决战,陈友谅调集舟师,朱元璋则率领步兵乘船迎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翻阳湖大战无疑是朱元璋征战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他深知此战对自己的意义——胜,则可一举消灭心腹大患,从此声势如日中天;败,则元气大伤,前功尽弃,甚至性命难保。因此他调集全军主力参战,誓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

两军初战,朱元璋即遭遇重创。他的北方将士不谙水战,许多人因剧烈晃动而上吐下泻,战斗力大减。陈友谅的战船又犹如捕鱼的渔网,将朱元璋的舰队层层包抄,一时间朱元璋军陷入绝境。对朱元璋来说,这无疑是在鄱阳湖上走了一遭“死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大势已去,朱元璋在甲板上焦灼来回踱步,心中暗暗后悔当初不该选择在湖面上决战。如今形势危急,他必须想个死招,否则此地就要葬送性命。他明白此战若不能逆转败局,自己这个当世枭雄就要一띡而下,由盛转衰。这份焦灼和后悔笼罩在朱元璋心头,使他原本坚定的心志也开始动摇。

就在这时,大将韩成主动请缨,要求与朱元璋换装,冒充主公引开追兵。朱元璋一听大为感动,在这生死关头,韩成愿意舍生取义,他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韩成的感激之情。朱元璋自知此举对韩成意味着几近必死,但眼下形势所迫,这似乎是唯一的希望。为了保全大局,他只能忍痛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两人速速换装,韩成披上朱元璋的龙袍,骑上座驾,在追兵逼近时壮烈自刎。朱元璋趁乱带着残部退到岸边,这才侥幸保住性命。而韩成的舍生取义,也成为翻阳湖大战的转折点,为朱元璋赢得了战机。

这一天,韩成以一人之力换来朱元璋的生路。他英勇就义的事迹,很快就在起义军中传为佳话。众人都称赞韩成为朱元璋舍了生的大恩,朱元璋必会厚待他的家人,在大业成功之后,给予无比荣耀的地位。然而,历史的车轮并不总如人所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夺权之后渐忘恩情,韩成母怒指负义

1368年,朱元璋攻占大都,建立大明王朝,自封为太祖皇帝。此后十余年间,他忙于巩固政权,清除异己,对当年救命之恩渐渐淡忘。韩成早已战死沙场,而他的家人也未得到朱元璋应有的优待,日子一直过得艰难潦倒。

直到一天,朱元璋微服出巡,偶遇一老妪在路边拉住马匹痛骂,才猛然惊醒,自己竟对救命恩人如此忘恩负义。

那天朱元璋带着侍卫出宫,来到乡间视察民情。皇帝行迹低调,只有少数亲信侍从跟随。林间一条小路上,一个衣衫褴褛、满头白发的老妪突然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拦在马前大声喊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大怒,命左右擒拿老妪,要治她无礼之罪。他自以为仁政爱民,哪想到乡下竟有老妪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无理取闹和侮辱圣驾。这时的朱元璋已非当年那个求生不得的领袖,他已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然不允许任何人指责和不敬。